等。“去年您鉴定过了,这次想让您再看看,前两天有人说,这可能是真的。”来自吉林省松原市的王先生带来一个玉制容器,还有一份得到肯定的期待。长春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高立鑫仔细看完后说,这个玉器的刀工很粗糙,从用刀的手法和纹路来看,不像是古代的作品,仿制的可能性比较大。没有得到期待的肯定,这名收藏爱好者悻悻而归。记者观察发现,前来鉴宝的收藏爱好者中除了一定比例的年长者之外,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的藏品大都集中在^***海报、十字绣等领域,其中也有不少喜欢古玩和字画等。作为一项个人爱好,同时也是投资手段,收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广受欢迎,还出现过几次民间收藏热潮。在吉林省玉器赏石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徐看来,当前人们的精神水平和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收藏热应运而生,这也是人们“仓廪实”之后对精神消费的一种追求。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发布的《201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去年全国共举办788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拍563915件(套)拍品,成交额高达288.5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的收藏爱好者已经超过1亿人。数一数那些收藏乱象伴随收藏市场的火爆,赝品横行、造假泛滥等种种乱象正在扰乱着这个不断壮大卖会追踪省工艺美术大师添56名。宜兴编纂
紫砂壶研的市场。乱象一:赝品横行。“从这几天的鉴定情况来看,真品特别少,也没有特别珍贵的古玩,大部分是赝品。”高立鑫说。随着赝品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很少能像前几年那样“捡漏”——花小价钱买到真宝贝了。一些行业专家也介绍,特别是在玉器、陶瓷等藏品市场,由于需要一定的鉴别知识,真正懂的人不多。“就长春的古玩市场来说,赝品占九成。低档次的赝品大概一两万元,好点的要三万元,高仿也得10多万元以上。”长春市收藏家协会陶瓷、
紫砂壶收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波说。乱象二:造价泛滥。有专家表示,当前古玩市场上多是仿品,虽然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实际上却价值低劣,许多“文物”甚至是小作坊批量生产出来的。像在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制假造假不在少数。前些年,流行于网络上的一张全国文物造假地图,曾引起无数人唏嘘感慨。造假还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打开一些网站,输入文物鉴定证书的关键词,可以得到一大批商家。其中有玉石鉴定证书、许四海十二生肖问世宝石鉴定证书、翡翠鉴定证书等,鉴定单位则有某某研究员、某某大学等。只须花上几十块钱,就能买到这样一个证书。采访中很多人表示,正是因为看到鉴定证书,才被商家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