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代复制报依复制主体、技术、数量和质量的差别,收藏价值大小不一。如羊城晚报社1997年10月1日庆祝《羊城晚报》创刊40周年时,复制了1957年10月1日陶铸题写报头的创刊号和1980年2月15日叶剑英题写报头的复刊号,随当天的纪念刊发售,售价5角,当天就被炒至10元,4年后在收藏市场上最高售价竟达25元。这类复制报的收藏价值就被普遍看好。当然,复制报要适可而止,切不可怀赚钱目的,有意扰乱集报市常
识别珍品复制报,说来复杂,但操作起来却十分简单:首先,原件是石印或铅印(油印报复制较少,也不易乱真),属凸版印刷,字迹深入纸背,有明显的凹凸手感。复制件是胶版印刷,属平面印刷类,没有凹凸感。喷墨复印的报纸,字浮于纸面,背面完全没有印刷痕迹。此为最易上手处。其二,土地革命时期及抗日期间出版的书报刊多为土纸,即俗称马兰纸、毛头纸,表面粗糙,没有光泽,铅墨多有未印实之处,所谓风尘感、残缺美十分突出。
复制件多为白报纸印,纸面涂有现代化学浆液,铅墨完整、光洁。又如《人民日报》创刊号原件,一版整版红字印刷,从纸的正面可以清晰地看出背面的印字凸感,许多字印得并不精细完整。复制件洁白有光泽
,报头也没有套红,一、二版皆黑字,不难识别。此外,有些复制报比原报尺寸略小,也有在留白处打上“复制”印记,还有在排版复制过程中对早期原报中的字迹模糊、缺“头”少“脚”之处进行了修补,只要仔细阅读,认真比较,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另外,2005年6月19日我赴京参加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首届理事会期间,听人民日报社罗同松会长讲,《人民日报》创刊号共复制过4次(不包括1998年制作的丝绸报),前3次为影印件,第四次为原版扫描制版印刷。这是为了满足外宾参观报社时想得到有关纪念品的需要,而经中央批准复制的,并用礼品包装,用于对外交往中赠送。后来有些复制件流向社会,特别是第四次复制品,足以以假乱真。除此就再也没有正式复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