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刻艺术的刀外功夫
发布时间 2014-03-20 浏览 48505 次
必拘泥于这种规律.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又必须打破规律,以达到新的和谐和新的美感。2具备过硬的书画功底,灵活应用,举一反三陶刻艺术不能照搬他人的东西,这就要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对于继承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美协副秘书长、中国书协理事张旭光用了四个字作了概括:“到位、味道。’’“到位”,就是临摹古人、今人的东西要临摹到位,不仅大体上要形似。神亦应似,就是局部细微处也要似,这才算是“到位”。至于“味道”,能到位后就要变,加入自己的东西,要化为自己的笔墨神韵,耐人寻味,给人细品能品出美的味道来,这才是艺术的真谛,要达到这一境界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在这一方面,老一辈的陶刻艺术家任淦庭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明末清初,由于紫砂壶壶声誉月兴日隆,一批著名书画金石家都参与到紫砂壶陶刻行列,他们有崔克顺、陈研卿、沈端田、卢兰芳等。卢兰芳的弟子任淦庭青出于兰胜于兰,在紫砂壶陶刻界独树一帜。任氏的陶刻卓尔不群、影响深远,他兼攻山水、花鸟、人物.书法正、草、隶、篆皆能,特别是他的草书婉转流美,达到了人书俱老、心手双畅的境地。把他的陶刻作品与历代陶刻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绝不逊色,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任氏的作品也像那壶中的香茗,苦中有余甘,回味无穷。正因为他博览群书、不忘修炼,学习传统至精至深,所以化为他自己的艺术语言后.给人以浑然天成、百看不厌之感。3具备对载体的总体构想能力,因材谋篇,锦上添花用于紫砂壶陶刻的每一把壶,就像是一幅幅微缩的可供书法或绘画(或书画兼有)的载体,对每一幅作品都要认真对待。起稿时,应反复观察载体形态,下笔要注意字形(画面)的大小合理,行笔快慢得当,注意提按顿挫、疾徐转换、疏密聚散等处理,用笔不能游滑,要留得住笔(因壶面非常光滑,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点、线之间的衔接、呼应,线面之间的变化、协调,力求意到、笔到、刀到,意在笔先。用刀时要善于体现用墨的效果.也可适当调整勾画时所产生的个别不足,刀法有顺、逆、迟、速、拖、刮、点、戳、双刀、单刀、复刀等,丰富多变的刀法应用,只有把所写、所画的意境表达出来,以刀代笔才能刻出中国书画的特殊效果。在画面的构图上,主次、虚实、对比、呼应要全盘的考虑.犹如行军布阵,安排得当才能真正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4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博观约取,意味深远紫砂壶壶是可以把玩的艺术品。陶刻的作用,增其意趣、韵味十分重要。陶刻的意趣,在于作者对万物感悟所引发的奇思妙想,如书法飘逸者,见儒雅之趣;厚重者,见豪放之趣;用刀迅疾者,见爽利之趣。作周鼎汉钟,见高雅古朴之趣;作梅、兰、竹、菊、松、柏,有君子之风、孤高不群之趣;作花草、瓜果、禽鸟、鱼、虾、虫、蛙等。见生活之趣。意趣之生在于作者的文心修养,可从读书中来,从读古人的书法名篇、图画名作中来,用心观察人间万物,触类旁通,吸取、掌握更多知识才能信手拈来,作为陶刻的素材.“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陶刻的装饰风格上忌繁复堆砌,需朴素自然,要能表达意境。古人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才是陶刻谋篇用刀的至理。在简中求韵、简中求趣,才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自己在陶刻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对载体要观察很长时间,反复琢磨后才下笔下刀,目的就是考虑怎样以陶刻来增添载体的美而不是破坏载体。少字数陶刻“和鸣”(见图512),有古代摩崖石刻厚重之趣;苏东坡词《风栖梧,荆溪写景》章法开合、行列揖让,结字大小错落,得行云流水之趣(见图2);“松鼠虬松图”(墨稿),见自然天趣场景变化之清新自然、活泼灵动之趣(见图3);钟鼎文(墨稿)“康宁不取金樽酒,务艺唯怀宝鼎文”,取古朴旷远之趣(见图4)。总而言之,练就陶刻艺术的刀外功夫,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包括读各种书。读书可以使人明理。可以使人思想更加敏锐,修养更师"相约西子湖" 紫砂壶壶刻上了西湖十景”加深厚,心胸更加宽广,对艺术的感悟更加深刻,从而流露在作者笔下(刀下)的作品必然会显现一股文雅的气息.反映出文人的风貌,这应该是每一位陶刻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