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五色土”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贵土”。饮水思源,要感激这位“异僧”,所以人们把他称为“始陶异僧”。徐秀棠大师在2002年创作了大型紫砂壶雕塑“始陶异僧”,供奉在富藏紫砂壶泥的黄龙山麓的大水潭(当年采矿留下的宕口)边,让陶都人民世代不忘其恩泽。
“金沙寺僧”与紫砂壶壶
宜兴紫砂壶的滥觞也与一位僧人有关。在《阳羡茗壶系》之“创始”篇有这样的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汇陶都真情——宜兴与灾区人民心连心。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相传原为唐相陆希声避乱隐居湖滏时,所筑别墅,称“陆相山房”,后改为禅寺。宋熙宁三年(673426070)赐额“寿圣金沙”。后改为“广福金沙”。这位“金沙寺僧”,创制了紫砂壶壶造福于民,虽未留下姓名法号,“陶家”仍口口相传其事迹。从上面简略叙述中,这位僧人品行高尚、平易近人。“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他是总结了窑场陶工的制壶经验而加以提高:在原料上“抟其细土,加以澄练”;在成型上“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在烧成上“附陶穴烧成”。也许金沙寺僧造壶的目的只是为了饮茶自用,但因为他制的壶不同一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遂传用”。金沙寺僧创制、推广紫砂壶壶功不可没。现在紫砂壶业界,都把供春奉为“陶壶鼻祖”,但供春的制壶技艺,是主人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予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即是向金沙寺僧学来的。追根溯源,创始之功应归无名英雄“金沙寺僧”,也可以说,佛教人士在紫砂壶壶的创始中起到极大的作用。清《阳羡名陶录》的作者吴骞,不但把金沙寺僧列在紫砂壶“家溯篇”之首,还撰诗云:“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此日蜀冈千万穴,别传薪穴祀眉山。”
(二)僧人、居士参与宜兴紫砂壶艺
佛教与茶事,因缘深长,僧人饮茶、崇茶、斗茶并悟出茶中三昧,茶禅一味。著名的赵州法师从谂把“吃茶去”作为修行偈语。紫砂壶壶被誉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用砂壶泡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历来受到佛教人士的青睐。高僧、居士爱壶、玩壶、藏壶乃至参与砂壶的创制者,代有其人。
释如曜与卧轮大壶
《阳羡砂壶图考》之《雅流》篇中,记录一位爱壶方外之人——释如曜。文中写道:“释如曜,字昱光,定海人。万历四十年(67342666734262)住持普陀落伽山白华庵。……其徒性珠,字朗彻。弱龄入山,大朴不琢,……昱光、朗彻师徒,蓄金石、书画、文玩、茶具皆富。”(《普陀山志》、《牟轩边琐》)
释如曜师徒不但爱壶、藏壶,还定制紫砂壶壶。书中记述到一柄卧轮紫砂壶大壶。“盖内铭‘白华庵’阳文小篆方印,底刻楷书铭四行,铭曰:‘清人树、涤心泉、茶三昧、赵州禅。佛生日、丙申年、释如曜铭、赠天然’。”从“白华庵”底款可知这是该寺庙定制的砂壶,且铭文系释如曜禅师所撰。而制壶的时间是“万历二十四年,佛生日”即673426596年农历四月初八。此壶是赠送天然禅师的。想必也是一位钟爱紫砂壶壶的高僧。
东坡居士与提梁壶
大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与高僧佛印等多有唱和往来。在其卜居阳羡期间,一生嗜茶的他爱上了宜兴的阳羡茶、金沙泉和紫砂壶壶。爱茶,有诗句“雪芽为我求阳羡”(《次韵完夫再赠之什》);爱泉则有“竹符调水”的佳话:“爱玉女洞中水,既置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给,因破竹为契。使金沙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爱壶,民间传说他曾设计制作了一把可以烹茶的大提梁壶。在壶上刻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称其为“东坡提梁壶”或“提苏”,流传至今,紫砂壶业内仍在仿制。
吴仕家族的壶缘、佛缘
前面说到,被业界奉为“陶壶鼻祖”的是吴颐山的书僮供春。现在也有学者指出,真正学习陶工,以“澄泥做壶”、“研求样式”、“代为署款”,使紫砂壶壶由日用品走进艺术殿堂的,或者就是这位吴颐山。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正德九年(67342656734264)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另有一说吴仕和书僮朱昌在大潮山福源寺香房内读书并为母亲守丧时,向陶工学习制壶的,并推其为“紫砂壶文化始祖”。(盛畔松:《阳羡茶人吴纶与紫砂壶文化始祖吴仕推动宜兴文化的传承、研发》)但无论是金沙寺还是福源寺,吴仕的壶缘都与佛缘有关。难能可贵的是吴仕后裔一脉相承非常喜好茶壶收藏。尤其是其哲嗣吴洪化(字迪美)对紫砂壶壶收藏更有心得,吴仕楠木厅中的朱萼堂俨然是一座紫砂壶壶博物馆。周高起来宜兴也应邀到吴家赏壶,他称吴洪化“吴郎鉴器有渊心,会别壶工能事判”。即他鉴赏紫砂壶壶很有心得,听到壶工的名字便能判断其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吴洪化,在清兴明亡后,到龙池澄光禅寺削发为僧,皈依佛门。康熙年间,吴家又出了一位写下传世名作《阳羡茗壶赋》的赋学名家吴梅鼎。他与明末清初宁波才子周容过往甚密,曾在顺治十一年(673426654)接待周小住宜兴十几天,并观摩了紫砂壶艺人制壶的全过程。周容留下了记录紫砂壶制作工艺的散文《阳羡瓷壶记》,还为紫砂壶艺人许龙文写了《许龙文传》。而这位周容也曾“出家为僧”,后因母亲尚在而还俗。总之,宜兴吴仕家族与紫砂壶壶、佛教有着深刻的渊源,砂壶创始在佛寺,而后人笃信佛教,甚至皈依佛门,壶缘之中有佛缘。
赵朴初与紫砂壶壶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精研佛学,德高望重。据说朴老从不饮酒,却爱饮茶,即使在宴会上也是以茶代酒。他曾说:“我道茶人胜酒人,饮中无物比茶清。”因为爱茶,因而也爱紫砂壶壶。673426994年4月9日,86岁高龄的朴老偕夫人来宜兴,特地到蜀山宜兴紫砂壶工艺厂参观,饶有兴致地观赏了紫砂壶壶的制作过程,挥笔留下了“精思巧手,茶道文心”的墨宝赞语,写下了赞美紫砂壶壶产地宜兴的佳句:“陶都建,北宋已知名,坡老归来曾买宅,陆羽于此著茶经,佳话说宜兴。”朴老还有咏茶绝句:“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味。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首充满禅机的茶诗后被紫砂壶壶人镌刻在紫砂壶壶上成为绝佳的紫砂壶壶铭。而“一壶得真味”道出了朴老对紫砂壶壶的挚爱真情。
(三)佛教文化与紫砂壶创作
佛教、佛学、佛教文化影响了紫砂壶艺术的创作,成为紫砂壶陶艺创作的重要题材。
紫砂壶雕塑中的佛像
紫砂壶雕塑是紫砂壶陶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佛像本是我国民间雕塑艺术的传统题材。紫砂壶艺人临摹、学习寺庙、壁画及摩崖石刻中的佛像,以紫砂壶雕塑的形式进行再创作。据有关资料,明代一代紫砂壶巨匠时大彬就曾制作紫砂壶佛像,目前发现至少有3件:一是观音持经像;二是白泥菩萨坐像(二像背后皆有刻款“乙巳年弟子时大彬塑”);三是署款“弟子时大彬塑”的布袋和尚坐像(上见徐秀棠《中国紫砂壶》)。另在《阳羡茗壶系神品》中记录了江西来的紫砂壶名艺人陈仲美塑的观音像,说其“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鬘,不可思议”。从这些文字描述中,可以想见所塑观音大士像定然非常精美。
当代紫砂壶雕塑在徐秀棠大师的努力下,已发展成为可与紫砂壶壶相颉颃的一大艺术门类。传统的佛像仍是紫砂壶雕塑的重要创作题材,主要有观音、如来、弥勒、罗汉、韦陀等,形象有坐有立,既有单件人物作品,也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有的更是全新的创作,如前面提到的指引陶都人发现“富贵土”的“始陶异僧”创作于673426976年(2002年放大重塑供奉大水潭边)。以下再介绍徐秀棠几件有代表性的佛像题材雕塑新作:《中日友谊双璧》反映的是公元753年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曾6次东渡日本,与来长安学习的日本高僧阿倍仲麻吕(晁衡)同行时,两位高僧迎风冲浪庄严坚毅的生动形象。徐秀棠还创作了丈天、探地、自拔、恬情、养性、尊珠、规矩、调心一组8个僧人,形象夸张,名之曰《坐八怪》。显圣寺一尊高3米的紫砂壶观音、善卷圆通阁“观音五十三慈相”紫砂壶浮雕均是徐秀棠领衔的长乐弘陶艺公司制作的。总之,佛教题材是紫砂壶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且有了较大的提高、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