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师宋世义批玉器行业乱象:欺世盗名东西不少
发布时间 2014-04-16 浏览 50577 次
徒出身的工人们总是格格不入,甚至被排挤。后来,宋世义将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绘画技法融入到玉雕创作中,在人物、造型等方面对传统加以改进,老师傅们开始逐步对他刮目相看。在相互理解、取长补短中,宋世义终于在玉雕行业扎下根,并逐步成为一个领军式的人物,经常为工人们普及绘画和理论知识。在给年轻的工人们讲课时,宋世义会谈到这两点:一是“两描一塑”,就是要打好白描、素描的功底,掌握国画和西画的基本方法,并学好泥塑的立体造型技能;一是“两画(化)一融”,就是绘画和文化,国画、水彩、油画等举凡绘画范畴的东西都尽可能涉猎,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知识,也要多学多听多看,同时努力将其他门类的艺术像音乐、舞蹈、戏剧等融会贯通。宋世义现已年过古稀,依然热爱看书,喜欢旅游,钟情戏曲,还学会了上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他感慨:“以前社会上普遍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家境又差,那就送去磨玉。事实上,做玉雕非常需要学问作支撑,否则只能是流水线上的匠人,一辈子重复劳动。所以,我特别强调玉雕界也应该吸纳高学历人才。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对玉器的喜爱,现在很多美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进入到这一行业中来。”大家简介宋世义,1942 年生于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代表性传承人。1987年设计制作的《松石黄道婆像》、《玛瑙梦蝶》、《玛瑙仙姿》等作品获全国玉器行业评比总分第一名。1984年~1989年,《玛瑙版纳月》等7件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获奖。2008年~2011年,作品《翡翠香山九老图山子》获天工奖特别金奖,作品《玛瑙江南情怀》获神工奖创新金奖,作品《白玉花丝镶嵌普度众生》获中国百花奖金奖,作品《珊瑚天女散花》获神工奖金奖。佳作要有“意无穷”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自己的创作灵感,是宋世义作品的独到之处。他不喜欢总做升官发财、只贴合现世生活的内容,诗词典故、佛教、道教、儒家故事,他都可以信手拈来化入玉雕中。在活用的过程中,宋世义认为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玉雕风格与东方哲学精神是密切相关的,重视含蓄美、内在美。“像中国书法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体现一种退熟回生,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作为玉雕作品创作者,如果作品无法达到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意无穷’,就很难谈得上真正继承传统。”同时,宋世义强调,时代在发展,如果只吸取传统精华仍然是独翅难飞,还必须把握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让作品富于时代感、新意感,才能开创玉雕的新未来。他做大山子,就是既将绘画和雕塑的技法融入其中,又突破了古代山子以山为主,以人为辅的定式,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物放大,让作品既有幽深的意境又有丰富的情节。譬如,获得2009年第八届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金奖,并成为了当届画册封面图的大山子《香山九老图》,宋世义就处理得非常好。这一块翡翠,原料有三吨半重,满身红皮,其下肉质有绿有紫,开始有人建议做竹林七贤,但宋世义认为红皮这么多,雕红竹子不好看,做香山九老秋兴图,满目红黄枫叶,正好。作品完工后,果然备受称赞。首先,红绿紫三基色搭配得恰到好处;九老诗会,场面宏大,琴棋书画四组人物,情态生动,布局考究;同时,背景与人物非常协调,不会让人产生人物大了山变小了的感觉,通过高远法、平远法的结合产生深远,最后达到了幽远。宋世义笑言:“北京是文化古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出很多能工巧匠,由于元明清都是在北京定都,所以北派玉雕具有皇家敦厚、古朴、高雅、大气、端庄等特点。我的作品也脱不了北派玉雕的底色。”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