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釉面大多数都有光泽,釉表受到沁蚀者除外,经过作旧处理的唐三彩一般釉面多失掉光泽,显得暗而陈旧。耀州窑三彩与乾陵三彩相比釉面光泽更为强烈,三彩马、骆驼的赭釉偏红要重一些。耀州窑国宝级文物三彩龙头——的光泽非常明亮而且得有硬度,显然耀州三彩的烧制温度要偏高一些,这应该与其胎土、窑的型制有关。
胎 体
唐三彩胎体的颜色较多,有砖红、粉红、粉白、黄白、土黄等多种色泽,又有内外不一致的情况。胎体大多较为细腻,偏重。粉白色的高岭土胎多未完全烧结,白胎三彩一般均较为精致。李贤墓三彩以红胎为主,李重润、李仙蕙墓三彩以白胎为主。
三彩俑多为分段模制,在骑马俑的马颈部偏下段、人的腰部可见接茬,从接茬断裂开的标本可见其断面似锉刀面一般有凸起的细条,有可能是工匠故意作出,以利于用泥粘接,从一些马腹残块里面可观察到模制时多用一种宽似手指的板条抹压处理。有一些三彩马的胎体之上有明显的小裂纹,其透明釉下小裂纹似大小文武片,但并未影响到表面釉层,可能是二次烧片。三彩马嘴或开或闭,一部分马身有贴花工艺。对于“真品的三彩马、骆驼尾部和身躯均连在一起,多残损,仿品采取单独制作,在其尾部留一方孔,然后插入……”的说法,笔者在这里以乾陵唐三彩的特征说明一下。据观察,真品三彩马为分段模制,然后用泥粘接处理,身躯与马尾巴应该是分开制作,从马臀、尾处内部观察仅可看到板条抹压的痕迹,并无从外向内插入的突起泥痕,所以在尾部可能并不留孔,仅是用泥粘接。而仿制的三彩马身躯与马尾巴也是分开制作,多在尾部留一孔,将马尾巴在泥里醮一下,然后插入即可,从内可见突起的泥痕,施釉烧制后也无法单独将马尾取掉。现在河南洛阳新烧制的三彩马身躯与马尾巴连成一体,从内部观察可见马尾处有一孔,并不封实,四周也很光滑,分量非常轻,显然工艺经过改进。陕西地区烧制的三彩马依然采用以前的身躯与马尾分开制作,然后醮泥插入的方法。
在三彩器物上也有印花和贴花工艺,如有在内心模印宝相花的小盘,有腹部贴骑马射猎纹的绿釉残片标本,此类骑马射猎纹在汉代绿釉陶钟上就曾出现,说明汉唐时贵族出外狩猎的情况较为普遍。
彩 绘
彩绘专指俑类,在唐乾陵三彩俑的身上几乎都有彩绘,人物的幞头染以黑色,上面的扎条染成红色,发髻染以黑色,脸施白粉,黑笔细勾眉毛,双晴和上翘的胡须,朱红点唇。个别俑甚至上身半侧都染以红彩,或者在裸露处施以肌肤色彩。马的眼睛以墨笔勾勒,甚至绘出眼睫毛,大型三彩马多在突起的双睛中刺出瞳孔。有些三彩马身上有用墨笔勾勒的束带和饰佩。由上可见三彩俑类烧制出窑后,还需进一步施彩加工,使其形象栩栩如生。熟悉和了解三彩俑的彩绘部位、绘制笔法、颜料色彩,对于分辨赝品具有一定的作用。现今有引起赝品已经仿照真品而加以彩绘,但与真品彩绘有一定的差别,勾勒线条也较为呆滞。
在上面从唐三彩的神态、釉色、胎体、彩绘方面肤浅的谈到一些局部特征,主要以唐中宗、睿宗时期的乾陵器物为主,很少涉及其他地区的三彩,虽然显得很不全面,但可能对唐三彩鉴定有一定的帮助,如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