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部分特征及其真伪鉴定
发布时间 2014-05-06 浏览 51005 次
大小文武片,但并未影响到表面釉层,可能是二次烧片。三彩马嘴或开或闭,一部分马身有贴花工艺。对于“真品的三彩马、骆驼尾部和身躯均连在一起,多残损,仿品采取单独制作,在其尾部留一方孔,然后插入……”的说法,笔者在这里以乾陵唐三彩的特征说明一下。据观察,真品三彩马为分段模制,然后用泥粘接处理,身躯与马尾巴应该是分开制作,从马臀、尾处内部观察仅可看到板条抹压的痕迹,并无从外向内插入的突起泥痕,所以在尾部可能并不留孔,仅是用泥粘接。而仿制的三彩马身躯与马尾巴也是分开制作,多在尾部留一孔,将马尾巴在泥里醮一下,然后插入即可,从内可见突起的泥痕,施釉烧制后也无法单独将马尾取掉。现在河南洛阳新烧制的三彩马身躯与马尾巴连成一体,从内部观察可见马尾处有一孔,并不封实,四周也很光滑,分量非常轻,显然工艺经过改进。陕西地区烧制的三彩马依然采用以前的身躯与马尾分开制作,然后醮泥插入的方法。

在三彩器物上也有印花和贴花工艺,如有在内心模印宝相花的小盘,有腹部贴骑马射猎纹的绿釉残片标本,此类骑马射猎纹在汉代绿釉陶钟上就曾出现,说明汉唐时贵族出外狩猎的情况较为普遍。

彩 绘

彩绘专指俑类,在唐乾陵三彩俑的身上几乎都有彩绘,人物的幞头染以黑色,上面的扎条染成红色,发髻染以黑色,脸施白粉,黑笔细勾眉毛,双晴和上翘的胡须,朱红点唇。个别俑甚至上身半侧都染以红彩,或者在裸露处施以肌肤色彩。马的眼睛以墨笔勾勒,甚至绘出眼睫毛,大型三彩马多在突起的双睛中刺出瞳孔。有些三彩马身上有用墨笔勾勒的束带和饰佩。由上可见三彩俑类烧制出窑后,还需进一步施彩加工,使其形象栩栩如生。熟悉和了解三彩俑的彩绘部位、绘制笔法、颜料色彩,对于分辨赝品具有一定的作用。现今有引起赝品已经仿照真品而加以彩绘,但与真品彩绘有一定的差别,勾勒线条也较为呆滞。

在上面从唐三彩的神态、釉色、胎体、彩绘方面肤浅的谈到一些局部特征,主要以唐中宗、睿宗时期的乾陵器物为主,很少涉及其他地区的三彩,虽然显得很不全面,但可能对唐三彩鉴定有一定的帮助,如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