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发掘工作组来到工地,研究员李永强便是主要成员之一。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大范围的瓷片堆积,层层叠叠,颇为壮观。“我们在北京城市遗址考古中,对文化层中出土瓷片是习以为常,瓷器窖藏也发现过数次,但在毛家湾发现这么多瓷片,还是头一次”———
李永强介绍:“现场的管道沟是‘之’字形,由北面横向折着朝南边拐,坑正好在之字拐弯的地方,我们赶到的时候,西城区文委已经挖了两天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也挖了一段时间,有两卡车的瓷片不知下落。在初步查看后,开始怀疑是地层包含过去的遗物。但两天后,根据土坑的范围、深度、厚度,我们能够确定这是人工挖掘的坑,它有明显的壁,但是还不能判断它的性质。”
瓷片坑边有人站岗
相对于其他考古发掘,毛家湾的工作似乎要枯燥许多,因为整个坑里除了瓷片还是瓷片。直到8月3日,挖掘工作才算基本结束。李永强说:“这个瓷片坑也不纯粹是瓷片,它的土和灰很少,跟瓷片一起埋的还有猪的下颌骨、石头雕的盆、骨牌、煤屑都有,比例大致是万分之一。后来我们整理的时候才知道,这不是唯一的瓷片坑,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站邮局附近芝麻胡同也发现过一个瓷片坑。”淘宝网10大减肥产品红血丝怎样收缩脸部毛孔品牌眼影哪个好口碑什么全身防晒好用
毛家湾出土瓷片的消息最初并没有太过张扬,直到2009年8月3日,历经整整四年的整理研究之
后,这些瓷片中的珍品才首次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展出。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说:“毛家湾1号院原来是林彪的住所,后来住的领导职位都比较高。所以那一片一直处在保密状态,挖坑时候旁边都有战士持枪站岗,只准在这一个范围内,所以这事闹得就挺神秘,原来的资料留得也很少。这个东西出来以后,由于位置特殊,也只是报道了一下,说发现了一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没人知道。”
瓷片跨度九百年
从2005年8月起,直到2007年8月,毛家湾瓷片发掘后的室内清理工作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基地内悄悄地进行了两年。“我们整理的时候把它们逐级分类,叫‘多级分类,系统复原’。多级分类是按照时代、窑口(邢窑、龙泉窑、景德镇、磁州窑、定窑等等)来分,窑口下面按釉色品种分,釉色品种下面是按器型来划分。
这批瓷片时间跨度长,最早的为隋唐时期,最晚的为明代,下限比较有把握的是到明代正德末年,时间跨度900多年。隋代的瓷片比例非常小,不会超过三四片;以明代的数量最多,占整理瓷片的97.5%;唐代至元代的仅占2.49%。
出土的瓷片以景德镇窑产的数量最多,有82万余片,占全部整理瓷片的94.09%,其中又以青花瓷器数量为大宗,有68万余件。
虽然没有确切地统计过,但保守估计官窑器在150片之内,比例很小。耿宝昌先生发现了一个青花罐子的盖,他认为和故宫里面的盖子是一样的,还有一些传世的官窑瓷片。”李永强说。
2007年,整理工作结束,《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也随之完成。此后便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很多人来谈这个事情。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陶瓷界的专家各有各的说法。有漕运码头说,地震说,或是分类垃圾说等等。但当时也只是在专业人员中有影响。”张树伟回忆。
瓷片来源众说纷纭
“漕运码头说”、“地震说”、“垃圾坑说”是关于毛家湾瓷片来源影响最大的三种说法。“漕运码头说”认为,此处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很多往来船只把破碎的瓷器丢弃在这里。
“地震说”则指出,毛家湾的前身可能是存瓷器的仓库,地震时里面的东西全变成碎片。“垃圾坑说”的依据是,元朝时,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全国各地的东西都会运送到这里,但瓷器比较容易破损,所以其中凡是“破相”的都被丢在这里。
然而经过长达四年的考证研究,这些说法又似乎都存在疑问。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表示,拿“地震说”而言,如果真是地震把这些瓷器都震碎了,那不管有多碎,最终总会拼成一件完整的瓷器。可这100万件碎瓷没有一个能拼出“全身”。
此外,经研究,这些瓷器大多是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实用器,涵盖了日用瓷、陈设器、建筑用瓷等范畴,其中80%有使用痕迹,而漕运运输不可能会运这么多的二手货,因此“漕运码头说”似乎也同样站不住脚。
曾参与发掘工作的北京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研究人员韩鸿业推断,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是,这些瓷片在未损坏之前均是各家各户的日常用品,只是在破碎后不再具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才经收集后集中于此。
但到底如何,正史、野史上都没有相关记载,谜团也并没有真正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