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瓷片时间跨度长,最早的为隋唐时期,最晚的为明代,下限比较有把握的是到明代正德末年,时间跨度900多年。隋代的瓷片比例非常小,不会超过三四片;以明代的数量最多,占整理瓷片的97.5%;唐代至元代的仅占2.49%。
出土的瓷片以景德镇窑产的数量最多,有82万余片,占全部整理瓷片的94.09%,其中又以青花瓷器数量为大宗,有68万余件。
虽然没有确切地统计过,但保守估计官窑器在150片之内,比例很小。耿宝昌先生发现了一个青花罐子的盖,他认为和故宫里面的盖子是一样的,还有一些传世的官窑瓷片。”李永强说。
2007年,整理工作结束,《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也随之完成。此后便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很多人来谈这个事情。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陶瓷界的专家各有各的说法。有漕运码头说,地震说,或是分类垃圾说等等。但当时也只是在专业人员中有影响。”张树伟回忆。
瓷片来源众说纷纭
“漕运码头说”、“地震说”、“垃圾坑说”是关于毛家湾瓷片来源影响最大的三种说法。“漕运码头说”认为,此处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很多往来船只把破碎的瓷器丢弃在这里。
“地震说”则指出,毛家湾的前身可能是存瓷器的仓库,地震时里面的东西全变成碎片。“垃圾坑说”的依据是,元朝时,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全国各地的东西都会运送到这里,但瓷器比较容易破损,所以其中凡是“破相”的都被丢在这里。
然而经过长达四年的考证研究,这些说法又似乎都存在疑问。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表示,拿“地震说”而言,如果真是地震把这些瓷器都震碎了,那不管有多碎,最终总会拼成一件完整的瓷器。可这100万件碎瓷没有一个能拼出“全身”。
此外,经研究,这些瓷器大多是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实用器,涵盖了日用瓷、陈设器、建筑用瓷等范畴,其中80%有使用痕迹,而漕运运输不可能会运这么多的二手货,因此“漕运码头说”似乎也同样站不住脚。
曾参与发掘工作的北京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研究人员韩鸿业推断,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是,这些瓷片在未损坏之前均是各家各户的日常用品,只是在破碎后不再具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才经收集后集中于此。
但到底如何,正史、野史上都没有相关记载,谜团也并没有真正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