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址在出土的仿玉质瓷标本,是古代窑业废弃之物;仅从我们所见这小小的仿玉质的瓷佩中,也颇感当时瓷匠惨淡经营业员的苦心构思和已具有娴熟的装饰技法。因此,仿玉饰瓷制品等在当时不愧为上之作。
瓷质仿玉璧形佩饰在窑业遗址中,并非孤立存在,与之同时伴出的的:仿制的玉环,双瓶,串珠等多种玉制品的瓷质佩饰等组合件。另外,还有缠枝镂空熏香炉、卧童镇纸、粉盒,以及粉盒中的春宫,仕女卧枕等出土。其中仕女卧枕当与南朝鲜木浦沉船中的仕女卧枕为同一印模的姐妹之作。
今天我们能见到这些较完整的仿玉质瓷饰出土,使沉没数百年的"饶玉重见人世",实堪欣慰。 仿效玉璧,玉环,玉珠等瓷质的特殊文化生活制品,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中的出土,堪称青白釉瓷中的佼佼者,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民俗文化生活等到诸多问题,提出供了确凿的而又具有相当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这不仅有助于对这一时期文化生活的探本索源,而且对陶瓷工艺的发展等诸项学术探讨,亦是颇有裨益的。
三、几点认识
1.瓷质仿玉制品的出土,是值得令人欣慰的,其中仿玉制品中有戏剧故事内容的玉璧出土,更为世人罕见。近年来,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所反映出的戏剧故事内容就较繁缛,并屡见不鲜,以戏剧故事作为瓷器装饰亦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文化和生活在制瓷业中的投影,是当时社会生活,风俗及审美观的反映。而追溯到戏剧故事的历史背景,早在元之前的宋金对峙之际的局促半璧江山的南宋,就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如:《东京梦华录》、《梁梦录》等南宋时期介绍京城临安的名著中,对戏剧方面就有较多的记述。宋代墓葬中,也有以戏剧故事为内容的考古资料出土,如:河北井陉柿庄宋墓砖刁,江西波阳南宋洪子成夫妻合葬墓出土的戏俑、河南焦作金、元杂剧俑、河南温县宋代墓葬杂剧人物,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葬砖刁戏台模型和戏俑等等。这些足以窥见南宋戏剧的端倪,同时也为宋、金时期的戏剧史填充了实物依据,印证了史籍所载。
综上所举,南宋戏剧历史的发展过程历历在目,无可非议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以后戏剧不断发展,到元代的后期,出现第一位戏剧家关汉卿,他对当时流行的戏剧进行了归纳及编目。明代的《永乐大典》,及江西的汤显祖等为戏剧的整理,作了大量的工作,赋于了戏剧的生命的源泉,为现戏剧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景德镇湖田窑遗址中,出土南宋时期的以戏剧故事的人物把形象为题材的器件,并非孤立的存在,七十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曾在遗址中集到一快南宋时期印花芒口盘的标本,它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纹饰。该标本曾绘制彩图,现仍陈列于展厅。1980年第十一期《文物》期刊金及1989年紫金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中,均以同一具标本相继报导,可见珍稀了!它的无独有偶,本文所列举的仿玉璧形制中的戏剧故事纹饰,恰可与之互为补证,促进研究填补这一时期历史的空白。
2、瓷质仿玉佩饰中的褐色彩,是瓷匠利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作釉料而彩绘器物,也即是陶瓷学界所称的"铁锈纹"。这各种利用褐色彩绘装饰手法,在宋代窑业遗址中决非是偶然的现象。如:
在湖田窑遗址中,出土北宋的狮形枕。狮兽脸部的眼、眉、嘴唇等到均以褐色加彩。出土的北宋青白釉瓷的罐瓶类残片中,也有用褐色彩绘、类似兰草叶形纹饰,南宋的卧牛形水注中的牛眼等部分即以褐色点彩,在一些小动物或小型柳斗罐的残片标本中,也有用褐色点彩手法装饰等等。与南宋瓷质象棋子、围棋子同时伴出的瓷质圆形小珠(又谓念头珠),中心有串孔、珠体上压印瓜楞纹,通体施以褐彩。还有葵花形小扣饰,正面压印葵花纹,花蕊呈凸起小珠状,四周饰以葵叶纹,施以褐彩,反面刀器切削有两个桥梁形系钮。另外还有圆扁形饰物:与瓷质象棋子形制一样,由以面压模沾合成型,横穿中心有串孔,通体施褐彩,纹饰与大庆市文物管理站收藏的宋代蚕织长轴图卷的包首中的宋代鸟兽繁花图案缂丝中的飞凤一样。由于双印纹而又双面施褐釉,所以在煅烧时,采用了一种竖立直烧的特殊装烧工艺。稍后不久的元代,景德镇陶瓷窑业进入了一人繁花似锦的时代,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一时期国内外众所瞩目的青花、釉里红、枢府(卵白)釉、红釉、钴兰釉、戗金瓷黑釉、褐釉瓷等等。陶瓷工艺技术突飞猛进,竞相发展新产品新工艺产品行销走俏,远涉东南亚各国。综上所述,褐色彩在景德镇并非元代一朝孤步独行,而是在它的前朝宋代就风靡一世,尤其是在南宋的晚期更甚。仅从遗址出土而言,其制作量很大,足以证明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在中国陶瓷史中书有菲律宾出土的元代景德镇青白釉带铁斑的小件瓷器,可能专为销往菲律宾的外销瓷,因为在国内这类瓷器出土甚少。在景德镇古窑遗址中目前也未发现它的标本,这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所介绍的仿玉质釉佩饰以及上文所列举的带褐色釉彩的或谓之"铁斑瓷"该属小件制品,甚至绝大部份属于小形制品,而且又是特定的遗址中出土。所以可以认为该遗址为南宋制作小型工艺瓷的作坊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