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升温 再论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发布时间 2014-05-22 浏览 50236 次
进一步了解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青花瓷器的特点。

  青花高足碗碗底。胎较厚,碗内模印花卉纹,青花单线圆圈内绘折枝菊纹,胎白细而有杂质,釉色透明肥润。青花呈色浓蓝,蓝中闪紫,浓重处有结晶斑。从碗外底看,高足碗身与高足为胎接,尚存有脐状白色瓷泥。外壁釉色肥厚青亮。为元代民窑烧制。

  青花灵芝纹折腰小碗残足。胎体轻薄规整,胎质细白。碗内用青花绘折枝灵芝纹,青花呈色淡蓝,釉色青白。底足平切,挖足较浅,圈足内有乳突状物。足墙较厚,无釉处泛淡棕红色,并带有不规则的黑斑。为元代民窑烧制。

  上述2件元代青花瓷器标本均出自一地。其共同特点明显,纹饰虽有草率工细之分,但都为一笔勾勒,自然流畅。青花发色各不相同,应为同类钴青料在不同条件下烧造而成,反映了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景德镇窑场烧制青花瓷器的一种特点。

  荷塘鸳鸯纹饰为元代青花瓷中常见的纹饰,有精细、简约之别,常绘于盘碗内底。其用钴青料蓝艳。纹饰细密精致者,胎釉往往十分工整,胎白釉亮,器形规整硕大,现多存于海外。这件青花荷塘鸳鸯纹大碗残足标本(图7),得自海南岛一带浅海中,尚留海生物包裹体遗迹,应为当时残损后丢弃。碗内外施亮青釉,青色较前2件瓷器略浓,透明感不强。碗壁转折处和底足处有轻微垂釉现象。胎质洁白,烧结程度高,无生烧和杂质出现。胎体厚重规整,底足平切,足墙宽厚,足墙外壁有一圈刮修痕。圈足内呈脐状,圈足无釉处洁白,无任何“火石红”痕。有黑褐色斑点,釉下钴青料发色蓝艳,略微带紫,青色浓重处蓝中发黑,有微凹感。纹饰为双钩填色,偶见填出轮廓线外现象,画法流畅随意。其器形、胎质、釉色、青花呈色和纹饰与现藏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一件同类青花大碗如出一辙,应为当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输时所遗。

  从这几件元代残损青花瓷器的标本上,我们可以窥见元代不同档次青花瓷器的各自面貌。说明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景德镇窑场已具备了很高的制瓷工艺,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推测应有类似明清两代专门管理烧瓷事务的部门和窑场,以烧制官窑瓷器。故笔者以为,元代青花瓷器的成熟期要早于目前公认的至正时期。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