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更加发达,城市里有出售古玩玉器的古董店、集市,还有流动的商贩。玉器收藏的人数大增,已不局限于帝王、仕宦、文人,一些商人、市民、工匠、僧侣甚至奴仆也都加入了收藏爱好者的行列,玉器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一些商人找人仿做古玉,以假充真,在市场上出售,牟取暴利,伪古玉应运而生。明末收藏家高濂在《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中记载:“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从此,伪古玉一直在玉器收藏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清代玉器生产从中叶即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嘉庆十八年(1803)进入了鼎盛时期。乾隆皇帝爱玉成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致力于玉器的生产和收藏,因此乾隆朝收藏的玉器甚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上万件玉器,多半是乾隆时期收藏的,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一些收藏家的藏品中,也有很大数量的玉器可能来自于清宫旧藏。
乾隆尤其喜爱“三代”古玉,亲自组织收集,并鉴别定级,对其中佳品题诗咏赞,并命玉工将诗镌刻在该件玉器上。在乾隆御题的约800首咏玉诗中,有60余首是咏周或汉代玉璧的。乾隆还命宫廷造办处玉作仿制古玉,有的刻“乾隆年制”或“乾隆仿古”款识,有的则刻假款。据养心殿造办处记载,他于乾隆八年(1743)一月二十七日命造办处按《考古图》所载玉辟邪二件、〓玉马一件、玄玉骢一件、琥一件、仙人一件之尺寸、各仿做一件;同年十一月初七日,命在一件碧玉虎右腿里怀刻“十三”,在木座上面刻隶字“宣和玉玩”,底面刻篆字“伯时珍藏”。
乾隆皇帝的爱玉,藏玉行为必然带动全国上下的玉器收藏风气。后来有名的琉璃厂古玩街和廊房二条玉器街都是在乾隆年间形成的。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从嘉庆十八(1813)起,贡玉减半。道光时期停止贡玉,宫廷玉器生产衰微,玉器的质量与乾隆时期玉器相差甚远。但这一时期民间玉器生产的地域范围扩大了,民间玉业相对繁荣。因此,从朝廷至民间的玉器收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尤其是社会中层的收藏行为得到很大发展。
一些热衷于玉器收藏的学者兼收藏家,还对所藏、所见或经手过的玉器进行研究,并著录成书。其中最为优秀的是光绪十五年(1889)了版的吴大〓的《古玉图考》,采用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古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还有瞿中溶的《亦载堂古玉录图》、端方的《陶斋古玉图》和陈性的《玉纪》等。
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中国玉器市场上一次空前繁荣的时期。1860年和1900年外国侵略军两次攻进北京,掠夺圆明园和清宫的玉器珍宝;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将宫中的玉器携出皇宫,这些玉器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玉器市场的重要货源。同时伪古玉及时作玉器也进入市场,对玉器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当时京城的骨董市场玉器买卖火热,揿起了收藏玉器的热潮。
清末民初的玉器市场主要有廊房二条玉器街、琅璃厂古玩街、青山居和“鬼市”。廊房二条玉器街位于北京商业繁华区前门大街大栅栏,不但吸引了国内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和珠宝同行,还引来了很多的外国商人,外国人称廊房二条为“Jade Ware Street”,即“玉器街”,其中的店铺有主要做国内人生意的“中国庄”,还有主要做外国人生意的“洋庄”。琉琉厂古玩街兴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纂修《四库全书》以后,清末民国时期是其黄金时代,不但中国的许多文人学者、达官贵人光顾琉璃厂,一些外国的巨商、富豪、学者、官员和平民百姓也到琉璃厂购买包括玉器在内的古玩文物,他们将琉璃厂称为“Antique Street”,即“古董街”,琉璃厂成为中国文物的集散地。青山居位于崇文门外、花市以东,主要是珠宝玉器行行内交易的市场。“鬼市”又叫“晓市”或“小市”,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对一种出售古玩、旧货、杂品的地摊市场的称呼。由于“鬼市”经营者和经营条件的特殊性,那里出售的古玩玉器要较琉璃厂、廊房二条店铺里的便宜得多,因此这里是玉器店铺的货源之一,许多收藏家和文人也到这里觅宝或搜集素材。
民国时期玉器著述颇丰,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玉器进行研究,如章鸿钊的《石雅》是从矿物学角度研究古玉,郭宝钧的《古玉新诠》是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古玉,王国维的《说珏朋》是从古文字学角度研究古玉。一些玉器收藏家将他们的玩玉经验辑录成书,如李凤雅的《玉雅》、李〓宣的《玉说》、刘大同的《古玉辨》、赵汝珍的《古玩指南》、邓之诚的《骨董琐记全编》等都属于此类。民国年间在北京专门收售古玉的古董商黄浚和卢芹斋也将他们经手的重要玉器著录成书,黄浚在《古玉图录初集》中收录玉器471件,在《衡斋藏见古玉图录》中收录200件;卢芹斋于1925年在伯希和的帮助下出版了法文版的《中国古玉》一书,收录经其手收售的玉器。
综上所述,中国玉器收藏的历史滥觞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已开始收藏古玉。但宋代以前的玉器收藏,都是以时作玉器为大宗,古玉处于次要地位,收藏者主要是帝王和仕宦阶层。大约从北宋开始,人们有意识地进行“骨董收藏”,虽然在收藏的数量上,古玉不一定占多数,但它们是收藏家追逐的目标,一些文人、商人和普通百姓加入收藏行列。清末民国时期,京城的玉器市场火爆,玉器货源丰富,不但国内的达官文人、富商平民踊跃参与,还吸引了外国人来京购买玉器,达到了中国古玉收藏史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