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随笔:兴味于中国香道文化
发布时间 2014-05-30 浏览 51099 次
师为之序,可见此书的分量当有多重。及至拜读,方知香道虽为“鼻端之事”,却是一门不简单的艺术,是一门腐木可变神奇的艺术,更重要的,香是众生与自性本具的佛性之间沟通的“信使”。品茶者可以到达禅化境界,品香者亦然。

  古已有之的品香艺术复兴在当代可谓恰到好处,在嘈杂市声人烟中品香者静悟人生是为不迷失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品香为雅集,此雅集也称“香席”,操作者是为“演香”。因由香道婉约祥和自然让人联想到“儒雅”两字,飘渺盘绕之中,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能量油然而生,再骄横跋扈之辈,当面对一缕袅娜之香,不禁也会对天地生出敬畏之心。陈兄云君老师说“品香文化为中华文化精英之一部分”,其依据是品香文化附庸于儒释道,文化深厚,传承循序。

  由于香道之缕不张扬、不呛鼻,少一些浪漫,属于素雅中透着内敛,犹如中国式传统审美,恬淡深邃,袅然飘渺之际还承载着中国数千年历史,故而自古文人对品香文化推崇有加,诗作了得。如唐代王建在其《香印》道:“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唐代罗隐《香》中说:“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还有像宋代苏洵的《香》,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子游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黄庭坚的《江南帐中香二首》,陈与义的《焚香》,刘子晕的《龙涎香》,陆游的《烧香》,杨万里的《烧香》,元代薛汉的《箸香》,明代瞿佑的《香印》《烧香桌》,王绂的《谢庆寿寺长老惠线香》,文徵明的《焚香》,徐渭的《香烟》,朱之蕃的《印香盘》《香篆》等等。值得说明是唐代刘贞亮有《茶十德》,茶人皆知,而宋代茶人黄庭坚却把香归纳有十种品质的《香十德》曰:“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据说《香十德》传入日本后经一休和尚推介,流布于日本香界。

  当代研香者之成果也开始陆续出现,如,傅京亮的《中国香文化》(齐鲁书社出版),林瑞萱的《香道美学》《香道入门》(台北坐忘谷茶道中心出版),刘良佑的《香学会典》(台湾东方香学研究会出版),黄永川的《妙趣凝香——论花艺与香及其创作》(台湾中华插花艺术协会),陈逸凯的《沉香之美》(台湾真刚堂出版社)等等。此外,日本人从中国唐代引香入岛后发展为“香道”,研究和发展也颇有建树,但宗教色彩浓郁,以供香、空香和玩香三大内容为主。日本香道籍典主要有建部隆胜的《香道密传书》和蜂谷宗悟的《香道轨范》。现代作家程乃珊在其《中国香》一文中说道:“在喧嚣亢奋的年节中,中国特有的静谧的香味,犹如太极图里全白中那一点黑和全黑中一点白,不露声色地发出某种警示!凡是有所节敛,见素抱朴。”这已然把香视作一种能量,也把香道推向了极致。

  中国香道文化历经三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曾几何时,把香道文化与寺庙相连当做“四旧”摧之,令人心生忧虑。然而风雨过后,令人欣喜和令人振奋的是,中国人正开始以自己独到和清澈的目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尤对文化精华(精英文化)给予更多的热爱与珍惜。如今,中国有着像李霞一样的更多玩香、知香、好香、乐香的人,兴味于香道这门传统文化的人,共同关心着香道文化的发展,因而涉过三千年之河的中国香道文化,将再次向世人展示出异样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