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的“鉴定危机” 有题跋的多数不真
发布时间 2014-06-03 浏览 51092 次
或与经济利益不能兼容的矛盾中,做出放弃前者的选择。

  图章已“失信”

  古今书画作品钤盖各种类型的图章,“取信”的用意十分明显,也可以说图章的发明和使用,不容置疑地首要用途是“取信于人”。在书画作品上实施该举措就是为日后他人辨别署名作品(题款)的真伪以至判断整件作品是否可靠提供依据。也正因为如此,书画鉴定历史上才曾经出现过一个专以图章作为重要鉴定依据的“款印派”鉴定派别。其实一直到现在,许多人对沿袭已久的以图章作为重点鉴定项目从而确定名家书画作品真伪属性的工作方法仍然是乐此不疲,且大多数圈里或圈外人对此种工作方法最终带来的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始终没有产生过任何怀疑。

  但是,现在的情形已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了。好些书画造假者利用电脑制版这一科技手段仿制名家作品中的图章,在制作效果上完全能达到真伪莫辨的程度,仿得好的即使借助放大仪器帮助鉴别也是无济于事。现实还不仅如此,如今的造假者在图章印面色泽(印泥色)的作旧处理上,也能达到“随心所欲”境地。由此可知,现在的鉴定工作者如果还是一意孤行以图章定真伪,那就完全有可能在工作中陷入被动,产生谬误,导致整个鉴定工作结论上的颠倒黑白局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科技已使图章彻底“失信”了。

  “书”的误导

  近一段时期,我国出版印刷业的长足进步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现每年由正规出版机构公开发行的各类型名家书画作品专集其数量之多,着实是无法精确统计。同时我们还看到一种现象:如今刚入市的书画收藏者们特别钟爱购藏那些被大型画册出版的,即所谓有“出处”的名家作品。许多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被名家专集出版过的名家作品那必定件件都经过了鉴定专家的严格把关和认真筛选,对这类作品原作已不用担心其真伪问题,可以放心买进收藏。而真相并不如此。

  先说“技术”方面的因素。现在海内外各出版机构出版的名家画册总量过多;出版频率偏快;周期实在太短,而社会上书画鉴定力量又很薄弱,况且大多数的画册编辑人员并非书画鉴定家。面对着书画造假水平越来越高、名家书画赝品满天飞的现实状况,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画册出得越多,书画赝品被当作真迹入编于名家作品集册中的概率也就越高。所以,最近几年,一些出版社出版的已故名家作品集册,其中的入编作品受到专业人士质疑的不在少数。

  再论“人为”方面的因素。个别书画经销商纯粹就是利用现在出版画册的便利条件,试图以画册的特种“包装”作为兜售赝品的“促销手段”。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就看到几本新出版的有着堂皇书名的名家画册,其中就鱼目混珠、赝品充斥。还目击过将旧版书籍做“偷梁换柱”、重新装订的作伪名家画册的事例。面对这等性质的书,若书画买家掉以轻心;以“书”论作品的话,其结局将如何就不用多说了!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