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可以看出这位“红顶商人”极高的眼光。展览中展出的“高潘壶”器形端庄典雅,泥料讲究,做工简洁而浑然天成,从中可领略“潘壶”的独有神韵。
旧时闽粤嫁女多陪嫁“潘壶”
潘仕成成名后,他的祖籍福建莆田等地纷纷以潘氏为荣,因此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
但能得到潘氏家族订制的“正版”潘壶的毕竟是少数,于是出现了很多仿制品,“潘壶”也就跳出了家用的范畴,而进一步成为宜兴紫砂壶壶中一种独特的形制。
李明认为,潘仕成可说是紫砂壶文化在广东的一个有力推动者。自己收藏的潘壶中,有的是从日本购回,有的则是出土精品。潘仕成是十三行行商生意面向海外,又有众多外国客户、朋友,因此说他推动了紫砂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不是没可能的
当代藏家“跟风”定制私家紫砂壶壶
史俊棠介绍,综观紫砂壶壶从明代以来500余年的发展历史,能够像潘仕成这样,让自己成为一种紫砂壶壶的“符号”的并不多见。较为有名的,恐怕只有清嘉庆年间“西泠八家”之一的名士陈曼生所制的那批“曼生壶”。
此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迎来大发展的上海大码
头上,一批收藏家和古董商人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与杰出的紫砂壶艺人们互动交流,创制出一批精品,更留下不少佳话。而这样的古壶,价位低则数万,高则可达数十万。
史俊棠表示,潘仕成、陈曼生等前辈名家的做法,起到了非常好的启发作用。近年来有一些紫砂壶藏家,也模仿他们的做法,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寻觅杰出艺人订制“专属”紫砂壶壶。虽然这些壶的价值如今还不能同潘壶、曼生壶们相比,但是假以时日,不难推断其中会有经得起历史和市场考验的杰作。
“潘壶”高贵迷人
专家分析,烧制“潘壶”所用的紫泥,为较常见的典型紫砂壶泥,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一带。在约1180摄氏度的窑炉中烧制而成。这种泥制成的茶壶透气性好,热淋变色率高,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是茶具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