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D货(Dyeing Jadeite)染色处理
时下将染色处理的翡翠叫(C货) “Colored“Jadeite,其实在珠宝文献上对于人工染色都用“Dye“这个字,而“Colored“是专指天然着色,当时仍不知还没有被覆处理(Coating Jadeite)品质,现所以把染色玉硬栽为Colored Jadeite而称之为“C货”,各位看倌如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不妨更正过来。翡翠虽可以染成各种颜色,但以染成绿色和紫色较普遍,尤其是绿色。不但裸石及玉器可以染色,而且切片及原石(原料)也可染色。染色的过程包括加热及加高压两个步骤。加热必须小心谨慎徐徐加热,以促使翡翠的毛细孔张开,再以高压力使染色扩散渗入整个翡翠表层。
早期染色只用于完成琢磨的裸石,而且是关起门来秘密进行,谁也不承认从事染色工作。这种土法染色费时较长且常须重复6到12次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将翡翠慢慢加热,这必须训练的技巧与经验,否则加热太快,易造成破裂。因此不可以将翡翠直接加热,要像炒栗子一样,将翡翠放入装满铁矿砂(炒栗子用小石子)的锅中间接加热5-15分使受热均匀,然后放入染色液中,使染色素浸入裂缝、主脉纹及毛细孔中,以达染色的目的。现在科技进步以大规模染色,已不再用铁矿砂加热,而代之现代的设备如烘箱、压力锅等等。
染色翡翠的特征:
真正精细染色品,外行人是没办法用肉眼辨识。必须是行家以科学的方法检验,加上专业知识才能鉴别。对染色做工粗糙品,可以肉眼观察下列特征:
1.外观颜色暗、沉闷且偏蓝,因是由蓝色素污着染色。
2.颜色仅存在表面层,看起来’浮浮“的。
3.颜色的分布是由染色的主脉纹分出细脉染色纹,如同植物主根分出侧根而遍布全石。
4.染色翡翠将失去光泽而呈“干”或“缺水”(不透明)。
5.颜色偏蓝色不自然,即所谓邪色。
6.颜色特别“整齐”像穿制服一样,千篇一律。
7.虽然染色翡翠多是单一色,但并不是说多色者就不会是染的,尤其手镯更有可能染成绿色、紫色及红色的三色手镯即所谓褔、禄、寿镯。
应用标准宝石鉴定仪器检查:
1.染绿色者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呈橘红色或粉红色;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蓝色素及根系纹;用手持分光仪观测,可测得6300A-6700A有一宽而模糊的吸收带。
2.染紫色者,在长波紫外线下呈强度到非常强度橙色荧光反应,对短波紫外线则呈弱橙色荧光反应。
3.染料(色素)聚集在表面的裂缝中。
最近发现在很多地方的翡翠饰品的商家提供给消费者的鉴定证书是不具备鉴定资格和法律效力的一些咨询机构出据的,这一点对消费者欺骗性很大!因为目前这一类的所谓“鉴定机构”很多都不具备专业的宝玉石鉴定鉴定仪器,而是只凭肉眼观察来判定送检饰品。鉴定结果及其不准确!(关于专业鉴定翡翠的程序和相关的仪器和方法会在以后的闲聊当中告诉大家)。
更有甚者!!!提供伪造的鉴定证书!!!据可靠消息,关于软玉的鉴定证书,在新疆只需花50元就能买到将青海白玉和俄罗斯白玉的鉴定结果写成“羊脂白玉”的鉴定证书!!!稍微懂行的人士皆知,国家标准,鉴定结果只写:“软玉”色度:“脂白色”“灰白色”“白色”“青白色”。贸然写上:“和田白玉”或“羊脂白玉”。岂不是开天下之玩笑?
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无良奸商利用一些购买者对于购买价值不高的翡翠小饰品,购买后不愿意再花钱重新自行鉴定的弱点提供伪造证书,欺骗消费者!(一般人都会考虑,买一个小东西才花了两三百元,可是再去鉴定一下却还要花一百元左右。不是还是买贵了吗!反正卖家已经提供了鉴定证书,就不用再去花费银两和劳神了)。这样考虑的购买者还真的是不在少数^_^ 结果往往中招!!!
所以在此奉劝大家,鉴定证书一定要认清真伪!即使是价值较低的商品也要在购买后自行去当地权威鉴定部门重新鉴定一次。对于当地没有权威鉴定机构的消费者,也应该要求卖家提供其所在地权威鉴定机构的证书,哪怕自行承担鉴定费用。
下面我将国家认可的,出据的证书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证书的关键部分介绍一下
首先,看有无大写的“C MA”标志,要注意!“MA”是在大写的“C”里面的。
其次,证书背面鉴定者签字必须是两个不同人的签名。一位为鉴定者签字,另一位为检查者签字。
另外,鉴定结果如果是翡翠A货,则结果上是打印:“翡翠雕件”“翡翠挂件”“翡翠手镯”“翡翠镶件”;如果鉴定结果不是A货,则鉴定结果会打印:“优化翡翠××”。特提醒大家注意!!!!
A货有3种:
翡翠饰品有五种商品类型,天然的一种、优化的二种(漂白、浸蜡)、处理的二种(漂白后聚合物充填处理、染色处理)。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处理”一词,往往与人们意识中的处理品的含义相等同,其实不然,处理仅是对翡翠的一种改善,一种天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1、天然翡翠饰品
系指原料经机械的切割、粗磨、细磨、精磨、抛光等工艺流程加工而成,凡高档的翡翠饰品如镯、佩、坠、珠、戒面等,均由物理机械加工过程制作而成,国家标准检测结论一栏名称为“翡翠”,民间俗称“A货”。
2、漂白翡翠饰品
是一种化学处理方法,目的在于溶解翡翠饰品表面不和谐的杂质(矿物)色调,其溶解只限于表面,以使翡翠饰品表面更加纯洁、美观,漂白是一种传统工艺,国家标准检测结论一栏名称为“翡翠”,民间俗称“A货”。
3、漂白后浸蜡翡翠饰品
可视为对翡翠饰品表面覆盖及表层中微细裂隙的蜡充填作用,浸蜡可增加翡翠饰品表面的光洁程度,可部分填补因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粗糙面,尤其是一些雕件的旮旯角角部分,浸蜡可掩盖翡翠饰品涉及表层的原生、次生微细裂隙,使翡翠饰品粗看起来更加悦目,是一种传统工艺,国家标准检测结论一栏名称为“翡翠”,民间俗称“A货”。
事实上我们认为只有第一种是A货,第二种行内叫A+B,第三种叫墩蜡,墩蜡在手镯的加工上是比较广泛采用的工艺,好的A货是不墩蜡的。
购买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有些即使是证书上标明A货的产品实际上也可能是A+B的产品。
新国标已经把第三种归为处理了,名称也就是:翡翠(处理)
翡翠首饰上的绿一般来说不是活的,也不能戴的时间越长,绿越长越大,但在特殊情况下,绿会稍微扩大。翡翠也叫硬玉,是宝石玉的名称,其矿物学名称叫钠辉石。在人工翡翠的研究中,证实纯的钠辉石是无色的,只有加入铬的化学试剂后才能出现绿色。所以,天然的翡翠带不带绿色,就看翡翠形成时内部有没有“混入“铬,并且“混入“的铬越多,翡翠就越绿。但对于从矿山或河溪中获得的翡翠加工成的戒面或其它首饰来说其内部含铬的多少已经固定了。所以翡翠上的绿不可能是活的。
但是翡翠中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使铬有少量的扩散作用,这就是人们觉得绿“长“的原因。产生绿“长“的翡翠主要有翡翠项链、翡翠手镯和翡翠项牌等与皮肤紧密接触的翡翠。
其原因是人体有一定的温度,还容易出汗,汗水中有酸或碱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从翡翠的微裂隙中渗入内部,其中某些成分可能会与产生绿色的铬离子产生化学反应或者把已经固结在翡翠中的铬离子溶解而产生迁移,这样就显得绿色“长“大了。其实,翡翠中产生绿色的铬的含量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微量铬产生扩散或迁移而已。
翡翠的鉴别
翠性: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稍大的粒状斑晶,另一种是斑晶周围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
石花: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微差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这种石花和斑晶的区别是斑晶透明,石花微透明至不透明。
颜色:翡翠的颜色不均,在白色、藕粉色、油青色、豆绿色的底子上伴有浓淡不同的绿色或黑色。就是在绿色的底子上也有浓淡之分。
光泽:翡翠光泽明亮,抛光度好,呈明亮、柔和的强玻璃光泽。
密度和折射率:翡翠的密度大,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而与其相似的软玉、蛇纹石玉、葡萄石、石英岩玉等,均在三溴甲烷中悬浮或漂浮。翡翠的折射率为1.66左右(点测法),而其它相似的玉石均低于1.63。
包裹体:翡翠中的黑色矿物包裹体多受熔融,颗粒边缘呈松散的云雾状,绿色在黑色包裹体周围变深,有“绿随黑走“之说。
托水性强:即在翡翠成品上滴上一滴水,水珠突起较高。
总之,翡翠主要的识别特征是:颜色不均,绿色走向延长;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变斑晶交织结构;有凉感,在查尔斯镜下颜色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