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仿古做假的瓷器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看造型,看器物的口、腹、底足、流、柄、系,是否符合其时代特征,看整体造型风格,是粗矮、高瘦、饱满、修长等等,各朝各代也都有特征,可据其特征加以辨识。(二)看胎釉:从底足上的或口边露胎的缩釉处,可看出胎质特色。福建胎呈黑紫,吉州的就呈米黄或黑中泛青。同是明代,早期的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凹凸和大小不等的釉泡,明末的就薄而亮。(三)看工艺:从成型、装烧、烧成气氛和燃料的不同,都会在器物表面上留下不同特征。同是宋代,定窑烧成器物口沿无釉,而汝窑采用支钉烧成,通体满釉,只在底部留下芝麻状支钉痕。(四)看纹饰:元代青花布局繁密多达七八层:到明初,则趋于疏朗。同样是最普遍的龙形,不但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龙的神气也各不一样。(五)看彩料:同是青花,明初用的是“苏泥麻”青料,有黑疵斑点,是宣德青花的主要特征,明中期以后改江西产的“陂塘青”,以淡雅为特征。表现的内容也从豪放变为恬静。
以上仅仅是鉴别的一种最普通的常识。当然不能仅仅凭款来断真伪,一定要结合实物从多方面加以辨别,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纹饰上,做假仿制者最缺乏用笔的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美感。古瓷釉色是静穆的,仿制品则有浮光(又称燥光、贼光)。仿制者虽想方设法要去掉浮光,他们采用酸浸、皮革打磨、茶水和碱同煮等方法,但总不能达到古瓷釉色那样的自然。我们还可以把彩瓷迎光斜视,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者是百年以上器物。再就是掂在手上感觉,其重量是沉厚还是轻浮(俗称“手头”)等等,作为鉴别条件。
鉴别瓷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过凡事在普遍性中还有特殊性,前人也没有想到后人要如此来对待他们眼中的一件普通器物。例如,用进口釉色时,谁能保证不同时用国产的呢?因此下定论之前,还是应该很谨慎的。
当手持一把紫砂壶壶时,我们首先的概念认为它是茶具;然而我们手持一件瓷茶壶、茶碗、茶杯、托盘、茶叶罐的时候,我们头脑里总会先考虑它是哪个时期的哪类瓷。所以,紫砂壶壶的专用特征远比瓷壶、瓷碗来得强,历史上对瓷茶具也没有什么专门的要求。就像唐代法门寺出土的瓷注,可以盛酒,也可以盛水冲淡茶汤。又像今天的饭店里,装醋和酱油的小壶,也可以用来沏茶一样。再说,瓷器的生产过程可以采用灌浆法成型,远比紫砂壶陶器的拍片法省时,加之釉色的多样、书写绘画也比紫砂壶的刻制省时,所以很少有资料说明古代瓷工有什么代表人物。
从晋窑青瓷水注,越窑茶碗,唐代长沙铜山窑水注,到宋代青、白瓷水注和碗,建窑的天目茶碗、兔毫盏,吉州窑的玳瑁斑、油滴……曾经令古人爱茶者如痴如迷。同一的茶泡于不同的杯中会产生出不同茶味的意境,这也是古今的共识。现在,有不少茶人也自己捏壶、制碗、削竹做成各种茶具,乃至专门做一只茶桌,茶具的世界是很广阔的,“吃茶去”和“吃茶趣”永远没有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