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看瓷器光泽 断真伪年
下一主题:明清各代瓷器鉴定要点
现代龙泉青瓷生产中有一类特殊的产品,即仿古青瓷。仿古作品历朝历代都有意无意地有所产生,但古代部分由于年代久远,即使以假乱真亦难以一一辨识,且能乱真者皆具相当水平,故仍有一定收藏价值。现代仿古从民国年闾起至今不见衰亡,仿制技术亦精益求精,许多作品鱼目混珠,充塞文物市场。由于收藏者和鉴赏者对仿古作品,亦即乱真者甚为敏感,并且辨伪也是收藏和鉴赏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故在此特别一述:仿古者的初衷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出于对古代某类器物审美情趣的投合及仿古者表现的欲望,以仿古工艺品形式问世;另一种直接出于以假乱真的需要,以古董形式投放市场。无论出自何种目的,以何种形式面市,几经周折,一部分作品会有意无意地与真古董相混淆,成为文物中的膺品,这就要求收藏者和鉴赏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增强辨伪的能力。仿古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手段将其作品制作得天衣无缝,以达乱真的目的,如民国时龙泉县长徐渊若青瓷专著《哥窑与弟窑》所言:“……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盖二章之器,殆无完璧,仅损米许,已属可珍,若不故损一二,则购者必疑膺品,若毁过多,则价不能过索,故仅损米许,可使人惊喜欲狂也。”然而,制作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除胎、釉料配方等工艺要求外,器物的形制、细部特征及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作品的仿制质量,而仿古者又不可能直接接触较多的被仿品,只能依靠图片、文字资料作为依据,即使亲临博物馆,也只是隔着玻璃雾里看花感受一番,加上知识水平的限制,仿古产品往往有许多破绽,有些还画蛇添足,张冠李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