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接胎痕迹鉴别。接胎痕是古代制瓷工艺的弊病,元、明两代凡需分段拼接之器多难避免,如清后随制泥、成型及烧成工艺之进步逐渐克服,所以观察接胎痕就成为鉴别真伪元青花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制瓷所用的胎泥,配方比例科学泥料颗粒细、密度大、无气孔,加之硬度适中,烧制温度控制准确,除特大型器物因自身过重,烧成后往往也会出现接胎痕迹外,一般中小型拼接器已看不到接胎痕。元青花仿品中,有的器里器外都没有接胎痕,不用再看,便知其假,因为它超越了当时的烧瓷水平。有的虽有接胎痕,但绝大多数为人工制作,横接胎痕极不自然:有的凸出部分显得过分,超越古代泥料的可能凸出限度;有的内部显得规矩,不像是在高温烧制时器物上部重力自然所为。值得警惕的是,现代高仿品中,有的在泥料的配制、接胎成型以至柴窑烧制已与古代工艺暗合,这类高仿品显然已盅惑了不少收藏者,并仍有不断蔓延之势。因而在古瓷鉴定上,我们应该持“一票否决”的谨慎态度,即:只要发现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赝品特征,不管其他许多地方多么类似真品,应当毫不犹豫的予以否定。在古瓷鉴定上很多人被骗,多是因为被某个貌似而实非的特征所蒙蔽,采用了所谓的“一票肯定”,这种一叶障目的方法是必然要吃大亏的。我们应当清醒的意识到,时代已不同,网络、图版及实物已是高仿瓷皆有所本,仿制出一个、二个甚至更多类似真品的特征已不难办到。有鉴于此,面对一件瓷器,千万不要正向思维,同书上对照看哪儿真,而是要用逆反思维,专门寻找疑点,挑剔破绽。看出破绽的,哪怕在小,千万勿存幻想,要坚决予以否定。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六个观点。
4.从当时工艺习俗上鉴别。如元代高足杯、碗的高足是在利坯后用泥接,从中空的筒状足底看进去,可以观察到连接时高足杯、碗肯定不是元代之物。当然现在已出现泥接工艺的仿品,收藏者不可不防。
七、铭文。已知的“至正型”元代青花瓷中,在制作过程中书写铭文于釉下者,除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那对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外,还没有发现更多被公认为有铭文者。但今年来随着元青花仿品的大量涌现,带有纪念铭文的“元青花”对得让人目不暇接。什么“大元国廷佑x年”“枢府公用”“太禧公用”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把写在仿自清乾隆时代的五管短瓶上的“大蒙古成吉思汗万岁万岁万万岁”字样,视作罕见的“元青花铭文”。查“万岁”一词,以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之解释最为准确:“````````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辞海》在“万岁”来寄托追思之理?已发现的元青花真器上写有年款、铭文者非常稀少,凡见到有铭文、年款者千万要提高警惕!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七个观念。
传统经验鉴定方法最重视的是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其次是工艺和款识,最后才是胎釉和彩料。现代条件下使用目鉴方法时最恐怕要大个颠倒才对,最要紧的是胎釉和彩料关,因为人为因素越多的越容易提高水平,而属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就不是制赝造假者随心所欲而能为之的了。
当然,上述常规特征的鉴定并不能保障收藏者在辩伪识真中百分之百的成功。中国的古瓷鉴藏活动数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战辩伪方法,例如“使用痕迹鉴识法”“土锈水锈识别法”“拉胎划痕检测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广大古瓷收藏爱好者在学习常规鉴定理论之外,也应当注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