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茶企应分享研发成果
发布时间 2014-06-21 浏览 51028 次
创新对传统茶业进行优化,突破现代茶业发展瓶颈,利用“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开展茶叶“价值创新”,创造茶叶全新的价值,拓展更加广阔的茶资源利用空间,彻底突破茶产业终端产业链的技术瓶颈,重建本土化产业智造体系,使茶产业从“红海”走向“蓝海”。

  茶资源全价利用是以茶资源为原料,以现代技术为手段,对其内含物进行全方位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消费价值。茶资源全价利用的原料,可以是特异性茶树品种上采摘的鲜叶、花或果实,也可以是传统茶加工后留下的夏秋茶或茶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剩余物等。

  跨界开发可以有四类:第一类是茶在食品领域的跨界产品开发和生产,第二类是茶在保健食品领域的跨界产品开发和生产,第三类是茶在医药领域的跨界产品开发和生产,第四类是茶在日化领域的跨界产品开发和生产,第五类是茶副产物的高值生态利用和产品开发。

  他说,大力推行茶叶的“全价利用,跨界开发”,打造全新的现代茶业的智造平台,可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走出茶文化的误区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兼茶学研究所所长蔡荣章认为,茶文化复兴从1980年算起已有34年历史,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3个错误方向,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调整茶道演示竞赛的规则,调整茶艺师职业证照的方向,调整茶文化专业的课程安排。

  他说,1980年起有别于传统茶馆的茶艺馆纷纷成立, 它们重视文化氛围、加重了茶叶茶具的分量,但10年不到的功夫,一家家收摊,几近全部灭顶。究其原因,“茶业”尚只有茶叶市场,茶汤市场的观念未能建立。不像咖啡业,既有了咖啡豆市场又有了咖啡馆市场。对此,要调整茶道演示竞赛的规则,不能将评分标准分成技艺、服装、仪态、茶席、配乐、茶汤等几部分,而茶汤分数的占比仅是30%左右。这样的竞技给人们展示了错误的示范,以为茶道茶道艺术就是这样的众艺节目,茶汤变成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

  30年来,我们没让大家清楚知道茶文化茶道的主体是“茶”, 很多人误以为是茶席的布置,很多人以为是泡茶者的长相、服装与手势, 很多人以为是泡茶背后富有文哲性的主题。结果茶文化茶道的主人——茶变成了舞台上的配角。我们要赶快将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泡茶、奉茶、品茶的茶道艺术核心价值上,建立起茶人们对自己茶道主体的信心。

  茶道艺术有如音乐、绘画、舞蹈、文学般,是艺术项目中的一环,然而30年来我们尚未将它明显地呈现,也未培养出足够多的可以欣赏这项艺术、享受这项艺术的群众。我们要调整茶文化专业的课程安排,设置茶文化科系的学校要将茶文化茶叶加工、茶树栽培等科系的学习重心分开。茶文化是以“成品茶”为核心,包括了泡茶、识茶、奉茶、品茶、茶具。围绕着核心的第二圈才是制茶、茶席、茶会、美学、思想,第三圈才是插花、音乐等艺术、茶文学、茶史、他国茶道。如果将制茶、种茶的课程安排得太多,如果将茶艺歌舞视为茶文化的主体而安排了许多舞台的课程,就是没捉住茶文化的重心。

  两岸茶企应组建联盟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林肇阳认为,两岸茶业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

  强化现有交流平台功能性。在物料方面,透过现有两岸茶业交流会、展销会中建立两岸茶企负责人对话机制,建立定期茶叶交流市场。在人员方面,透过双方公协会组织交流平台,集思广益,汇集两岸茶叶产、学、研专业人员,研发茶类新品种,交换资源,分享研发成果,共同推广,使广大的茶叶从业人员直接受惠。

  共同开拓茶叶国际贸易市场,共同研拟制订各类茶产品国际技术与质量规范,例如红茶、乌龙茶的规范,彼此共同遵照执行,破除贸易障碍,彼此互利互惠。

  鼓励两岸茶企组建联盟;台湾茶企都是小而美,但在文创开发、机动应变、食安监控,经验传承、经营管理模式上皆有突出表现,应再进一步结合大陆现有中大型茶企在体质上与资金上的优势,相互交叉持股,优势互补。两岸茶人还应相互观摩学习,精益求精,为中国茶展开新的一页。

  加速串联两岸茶企的电子商务,无论是C2C、B2C、B2B2C,都是充满着无限商机,为了网络时代的来临,更应满足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扩大和深化茶叶深加工及茶与中草药结合技术,两岸茶产业才能迎来更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

  加强茶文化与茶艺交流。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传统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基础,茶文化逐渐演变成一个结合现代多元文化思潮的创意产业,衍生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子产业。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