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紫砂壶收藏知识收集
发布时间 2014-06-23 浏览 47385 次
清代书画名家陈曼生与制壶大师杨彭年合作设计了“十八壶式”, “曼生壶”由此诞生。在紫砂壶壶上题刻的风气,由陈曼生开创并流传至今。另外,很多制壶大师本身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以清代制壶大师陈鸣远为例,以生活中常见的花生、栗子、核桃、荸荠、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壶,生动活泼而有立体感,并且制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所问世的紫砂壶壶件件精品,让世人爱不释手。

中国紫砂壶艺术史上,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被称为“紫砂壶七老”,他们都各怀绝技,各有所长,其作品脍炙人口,但作品价格却难以望其项背。业内人士指出,受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目前“紫砂壶七老”中只有顾景舟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他六位大师的作品虽不逊色,但因传世不多,又大都在博物馆和资深藏家手中,流通量不大,造成其作品在价格上难以企及顾景舟。下面四点个古壶辨识妙招,让壶友们轻易看破迷雾看真品。

  紫砂壶古壶辨识妙招之一: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

  紫砂壶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开始到清末,时间长达四百余年,前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同时,随时代的演变,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

  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作品概为素色无彩。因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据传壶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时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茶壶。其次,陈鸣远首开 [壶盖内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壶盖内用印的真古壶,保证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又如清道光年间,名家朱坚首创金属(锡)包壶,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故如果壶身上镶有锡或包铜时,即表示此壶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紫砂壶古壶辨识妙招之二:从壶身情形辨识

  另一个辨识古壶的方法是,根据壶身的情形来断定。如群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壶壶,顶多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抵保持素面无物。到了明末(天启、崇祯年)的名家陈用卿,才开始以草书在壶身上落款。现在我们常常可看到壶身上刻诗书的壶。其实,在壶身上刻诗书,是清代陈曼生所创,后代名家效法延用。根据以上两点可得到一个结论,即壶身上刻有诗文绘画的古艺术品壶,绝对是陈曼生时代以后所制。

  紫砂壶古壶辨识妙招之三:从落款的甲子年辨识真伪

  或许一般人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辨识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古人相当重视甲子年表,且我国是以农立国,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年时,总是习惯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环一次,称为一甲子。明、清时代的艺人,落款时可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

  紫砂壶古壶辨识妙招之四:根据出水孔数辨识

  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出水孔数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古壶的资料之一。据笔者所知,民国以前的紫砂壶壶,不论大小,出水孔都是单一孔(近年来则不一定),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状。

    曾经有日本人来宜兴紫砂壶厂参观,偷偷的带出一点泥,拿回日本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和物理的分析,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无法配制和宜兴紫砂壶泥一样的制壶泥料。

    辛亥^***以来的现代紫砂壶器,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然后又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自1911年的辛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夕,可以说是急剧衰落阶段,从1949年以后到今天,则是复苏和进一步大发展的阶段。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