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人与艺德的思索 毛大步
发布时间 2014-06-25 浏览 49763 次
/>
紫砂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又集艺术、收藏及实用为一体,还有谁能不折服于它的艺术魅力?还有谁会怀疑他的历史地位?还有谁会不坚信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呢?
紫砂壶陶艺术品,要小点俗气,多些创新,少些模仿,十年磨一剑才是硬道理啊!此处无声胜有声,你一言我一语,一传十,十传百,你不知我不觉......或许,世界因你一言一行而改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言轻而不呐喊......。“器堕于地,不可摄也;言处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这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告诫。
自从鲍照在《代白头吟》中写下“直知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后,世人便将壶和德联系到了一起。王昌龄的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历经数百年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物皆有德,
紫砂壶壶是
紫砂壶泥做的,当然也就有泥德。说的泥德,更应该有泥质。制壶人应用自己的颜色和质感让人悟出做人的道理。内敛的,含蓄的,深远的一定好于张扬的,浮艳的,浅薄的......有德之物一定会与人交流,有一种心的沟通。相处得久了,还可以物我两化。再谈谈和泥有关的应该是泥名,我认为这些名字应该是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起的再花哨也是商业的需要嘛!对泡茶没有任何的功效意义,对收藏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妨大家细心想想,我们知道子冶石瓢、寿珍掇球、大彬如意、景州提壁等等,可是我们记住了这些壶是什么泥做的呢?
对
紫砂壶市场的现状,我们也要这样看待,虽然“假”壶经常来伤害我们爱壶人、买壶人的心灵,但是我们还是会期盼着管理,期盼着正规,难道让自己抱着壶却扬弃
紫砂壶生存的环境。喜欢宜兴,大有人会把去宜兴朝圣,黄龙山、龙窑、
紫砂壶厂、娘娘庙、大水潭、
紫砂壶博物馆等地去亲自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踩一踩,心里会感受到那种沉积的
紫砂壶文化,感觉到自己与
紫砂壶的相融与充实。
壶以工做成其味、以泥做成其韵、以法做成其态、以精做成其气、以心做成其神,制壶人应用此:工、泥、法、精、心、皆为传其神而效力,才可达到与壶合一,让人惜壶,感其心、观其神,宛如观其人,令人再三用目光流连交流,无工艺及至所升华、无艺德,难得此境界也!
当今
紫砂壶壶界,文化底蕴的确有被忽视。试问,现在
紫砂壶高手中间,有多少人通读古今?又有多少人妙笔生花?不向前人学习,怎能不断超越?如盲目另辟蹊径,作品生命力又有多少?我只是赞叹古人的气度今人少有,而非一味偏低今人。但也不可忽视,不但是
紫砂壶界,就是当今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也在削弱。也许时局与环境也会影响一代艺人的心境与创作。现今社会的风向的确已经影响了制壶人的价值观,我想也是大家最担心的话题。摹古不在于形肖,而是磨练气质提高德性,更在于温故知新才有创意。今人肖形者泛泛,经典创新者寥寥!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否定一切,空空是也啦!但是,至少从个人角度来讲,当今
紫砂壶陶艺界,文化积淀与底蕴传承已经的确越发越少,因此,同样注重此道的艺人定会留芳。皆有实例可证不用赘述。
紫砂壶界有志之士应当以行业持续发展为使命,努力挤掉现今
紫砂壶行业的泡沫与浮躁,提高自身的内涵与素养,这样才能使
紫砂壶壶更能体现民族的精华、中国文化的精要,由此得来的创新才能历久弥坚,成为经典。同样也能对得起玩壶人、爱壶人、藏壶人以及所有的壶友壶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