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郎窑釉瓷器中,除了占数量的绝大多数的郎窑红制品,还有一小部分特殊的作品,人们俗称“郎窑绿”。
“郎窑绿”,也称“绿郎窑”,又称“绿哥瓷”。它是和红釉并存的品种,与郎窑红的同类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但是,里外的釉面均为苹果青绿釉,所以通常称其为绿郎釉。常见有天球瓶、橄榄瓶、胆式瓶、缸、杯、盂及四方、八方、菊瓣、葵口的盘、碗等。
这样器物里外釉面均为苹果青绿釉,器身开有细小的片纹,口部或施白釉或施酱黄釉,器足露胎处常泛出火石红色。其中有些小瓶,釉面凝厚,玻璃质感很强,光亮莹澈,釉色较深,揩油细碎的斜片纹,并映出五彩光泽,此为郎窑绿中上乘者。另有一种釉面,因铜红釉的氧化还原程度不一,形成器里为红色,器外釉为浅绿色.类似绿郎窑的现象,此类被称为“反郎窑”。器型有水盛等小型器物,数量稀少。
近日,在《上海收藏》中看到“浅谈郎窑绿釉鉴赏”中一件郎窑绿釉的苹果尊的相片,细看之下,发现此尊与康熙朝制品之间有几点不同之处:
一、此尊的口沿白釉,紧密的照在胎骨上,光亮而干净,此为疑点之所在。据我上手的郎窑实物和标本得到的体会:郎窑器物的口沿处都应该有一层“粉白状”的釉层,再釉层中并伴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破泡。这是康熙时郎窑器未达到明代永乐、宣德红釉时的“灯革寇”的效果而人工浮于胎上的。而反观此尊,口沿过于白净,且无破泡,实乃疑点之一。
二、此尊釉色绿中泛黑,浮光泛于器表,釉子与胎体结合的不够紧密。此乃疑点之二。真品郎窑绿釉作品的釉色,往往釉面显得很凝厚,绿而泛灰,并不是黑。釉面的玻璃质感很强烈但并不浮于器表。
三、此尊的造型,和康熙时制品的形状有大小的差别。首先其口径过大,而颈部又较康熙时为短。其次,尊的腹部过于丰满,口沿与肩部的过渡不够自然,似有一种舒展未开的感觉。
四、此尊的开片过于紧密,违背了康熙时疏密有序的感觉。
五、此尊近足处无康熙时郎窑“郎不流”的现象,显得太过规整、整齐
六、此尊的胎釉结合处,无浓淡过渡自然的“火石红”,而作为距今将近三百余年的康熙时期的制品,多少都有“火石红”。
七、此尊的底釉青白,但不紧照在胎体上,和康熙时瓷器底面的“硬亮青釉”很不同。
八、此尊青花双圈的颜色,和康熙时浙江产的“珠明料”(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有着明显的不同,倒是与晚清、民国时期普遍使用的青花料“洋蓝”的发色及为相似。
我想照片与实物之间足有一定区别的,但是收藏的经验、学术都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来提高,因此就以上几点不同之处,借贵报这块学术交流的平台,能够引起些争鸣,也算足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