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玉质之外,造型也是极重要的一环。有些仿制者创造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新造型,比如150厘米高的玉琮、三角形玉琮、圆雕兽面等等,虽煞费苦心,但总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哭笑不得。而由于近年出版了不少玉器图录,仿制者便依照图录上的照片精心仿制,每一个尺寸,每一条刻纹,皆一丝不苟,穷数年之工而成一器,这类高仿品确是藏家一道难题,若有真品比较,尚可鉴别,若偶然在古玩市场的柜台角落中发现,却有可能为自己得以“拣漏”而欣喜若狂。
关于良渚古玉的器物造型、图案特征等等,上海博物馆张明华先生在其专著《良渚古玉》中已详加说明,这无疑为仿制者提供了科学教材,使“狐狸打猎人”的局面十分严峻。
图案特征是鉴定良渚古玉的关键所在,张明华先生在《良渚古玉》(台湾渡假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已有详论,在此不赘。
以下列举一些在仿品中见到的,不同于真品的要点,以供藏家参考:
一、雕刻工具的不同而导致刻纹线条的不同。良渚文化距今四千余年,当时尚未有金属工具,也没有砣具和水凳,全凭“它山之石”,以藉攻错。玉料的切割大部分靠智线割,在大多数良渚古玉的器表,往往可见线割留下的弧形凹面。由于当时玉材珍贵,为了保持器形的完整,并不将这些凹面磨去,有些制作精细的大器,在凹面中也一丝不苟地刻上繁密的纹样。新仿品为了尽可能地表达器物的精美,从未见到这种弧形的线割凹面,更不消说在其上刻纹了。再者,由于雕刻工具的限制,良渚先民以尖细石料或鲨鱼牙齿(张明华主张鲨鱼牙齿为良渚古玉的雕刻工具之一,尤其是对于线刻纹的制作,可备一说)在玉器表面刻划纹饰,全凭腕力,故纹饰中的每根线条并非从头到底一气连贯,而是由许多短线断续相接而成,这一点仅从图录照片中难以看清,须用放大镜直接观察实物,方可细辨其详。新仿品中,纹饰线条不用砣具,而是用钢刀刻成,苦于腕力不济,线条滞涩,且线凹底处不如良渚真玉的尖利而微带弧度。
二、减地法不过关。良渚古玉,颇多浮雕,且多以减地法为之。新仿品虽亦用减地法,但制作不够地道,多数仿品仅减去了纹饰周边的一圈,以使主题纹饰相对凸出,而非整个地子的降低。例如玉琮四侧的纵向凹槽,仿制者仅加深了竖槽两边的深度,对竖槽的中心并不减低,从横向观察,竖槽的剖面显得弧度较大,如一座拱桥。而良渚真品则是整个竖槽一起减低,剖面弧度极小,自然优美。
三、良渚古玉在器身上往往有许多细小穿孔,如锥形器的尾端小孔,牌饰背面的牛鼻孔,冠形饰的榫孔等,一般用于穿绳系挂,由于长期的磨擦,导致孔内光滑异常,色泽温润,毫不逊于经抛光处理的玉器表面,但新仿品在这一点似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类小孔中一般皆未经抛光,仅凭这一点便已可断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