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是张老70余年前工作过的地方,张老在桐木等地工作期间,已然带动了正山小种红茶现代生产工艺的发展。
上个世纪30年代的桐木,地处穷乡僻壤,几乎与外世隔绝,由于受战争的影响,桐木更是人烟凋敞、茶园荒芜,正山小种红茶生产几乎绝迹,1940年,张老在崇安创建了福建示范茶厂,他为发掘和恢复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不顾道路艰险,从崇安赤石徒步翻山越岭,北上桐木关,冒着生命的危险带着大笔生产资金在桐木建立了“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使桐木部分茶园又恢复了生产,桐木关的茶农又有了生活来源,正山小种红茶得以延续发展,为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50年代,桐木一带茶农才改用张老发明的木制揉捻机械,从而大大提高了制作水平和茶叶品质,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正山小种红茶在原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为新中国建国后的出口创汇做成了积极贡献。
此后的数十年期间,由于工作等因素,张老一直未再重返桐木,但却一心牵挂着桐木茶农的生产和生活。
时隔60年之后,2002年,张老再次来到桐关,并留下了“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的墨宝。
一份提案
虽然正山小种和闽红“三大工夫”红茶在历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4种著名的福建红茶因销售问题曾面临着砍留的“生死抉择”。就在决定它们砍留的“生死关头”时,我国著名的茶叶泰斗——年近百岁的张天福老先生,一直对红茶情有独钟,宠爱有加。他常这样说到:“红茶是茶类中最大的茶叶种类,占据了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80%以上。而福建作为中国红茶的故乡,我们却没有发展好红茶事业。愧对为红茶发展做出历史贡献的茶界先辈。”他在1984年3月12日召开的福建省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呈交了一篇题为《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的提案,阐述了这4种红茶的历史地位、国际市场地位等,力陈保留正山小种和闽红三大工夫的利弊,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这一份提案看似简单,但它却成为挽救这4种福建红茶的“救星”。
现将这份政协提案的全文录于以下:
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
——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五届一次会议提案
提案人:张天福
附议人:李润梅 林承周
理由:
五六十代福建省主要生产红茶(即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自1970年起,为适应市场需要,实行红改绿后,历年仍保留生产部分工夫红茶1.2万担,正山小种0.3万担。其目的:一是不使历史传统名茶绝迹于国际市场,二为今后扩大销售,积极创汇,提供有利基础。在省茶叶学会第三届代表会上,建阳和宁德地区的代表反映:1984年外贸部门对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因出口成本换汇率低,采取一刀切,全部砍掉停止生产。我们认为这样处理不妥,不论从生产观点和长远眼光来看,这两种红茶,生产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早负盛名,其中闽红三大工夫早在国内就与“祁红”、“滇红”并列驰名于世界。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工夫红茶必须保持出口,占领市场,何况“祁红”、“滇红”等产量都比我们多,现仍始终保持历年出口,唯独福建仅留极少量的工夫红茶,不留余地全部砍光,把三大工夫绝种于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感到“倒牌容易创牌难”。至于正山小种更是福建省唯一独特的外销产品,市场容纳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据传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泡一杯正山小种,这使其成为贵重的珍品。且正山小种在国内外是我们福建独家经营的商品,因此我们对上述两个品种的砍留问题,不能单凭眼前经济效益去衡量得失,应慎重考虑从全局长远和生产观点出发,采取定点定量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品质,积极开拓市场,增加出口品种花色,合理调剂外贸出口盈亏汇率或向省财政部门申请拨补扶植生产款(特别正山小种是产于崇安桐木关老区根据地),以求保持福建省茶叶种类多、出口货源丰富多彩的优势。
办法:
建议省外贸部门从全局长远和生产观点出发,会同省茶叶公司商讨,采取定点定量保留生产,努力提高品质,积极开拓者市场,合理调剂出口盈亏换汇率或向省财政部门申请拨补扶植生产款加以解决。(1984年3月12日)
一生倾注
悠悠百岁红茶缘。即便到了耋耄之年,张老仍然时时刻刻密切关注着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这是一颗爱茶之心、一片爱茶之情。
建设有机茶示范基地,让国人喝到真正的有机茶正是这位百岁茶人一生追求的梦想,而这一梦想也是他倾注毕生的心血建设有机茶园的动力。
受张老这一梦想的感召,2010年,元泰茶业在永泰县同安镇联坪村设立了“光彩事业红茶生产基地”。2012年5月,元泰茶业永泰县基地被列入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基地采用以等高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为技术核心的有机茶种植技术体系从“源头创新”,建设集水土不流失,产品无污染,高产、稳产、优质,实现机耕机采的高标准的永泰“张天福有机红茶示范基地”,从而带动福建有机茶产业发展。
为了减少有机茶的种植成本,张老发明了一种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耕法,在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现场,每号田间建筑工程都是完全按照张老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理论进行开垦种植(不仅采取茶园等高梯层,每层后侧开设蓄水沟、路旁沟等保水防旱措施,而且梯壁、茶行间套种绿肥,达到条载绿化生态防护的效果),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表土回园、避免水土流失、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避免盲目用药造成的浪费及对天敌的杀伤。整个茶园是生态的,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确保产品的无污染。
2012年3月,张老在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成员与福建省农科院代表的陪同下,考察永泰联坪村红茶生产基地,并对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及高香有机红茶的采制进行了悉心指导。
2014年5月,由张老亲自指导制作的“元泰特供"金元泰”在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慈善晚会上,拍出30万港币的高价。竞拍所得将被纳入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善款,为助孤助贫,兴学办校等慈善事业所用。
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对元泰茶业推广中国红茶及中国红茶文化给予了很大的关爱与支持。
十年前,魏文生陈安妮夫妇一次拜会张老的机缘,令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让中国人透过亲身体验喜欢中国红茶,感受精致的红茶生活,打造自己的“星巴克”。因此,自2006年元泰茶业创建以来,张老不断地鼓励元泰茶业同仁,并与董事长陈安妮女士结为忘年交。张老常常关注安妮写的博客,几乎每一篇博文他都认真阅读,而且安妮《恋恋红茶》、《人间茶味》等著作的出版都得到了老人的支持,每一本书,张老都欣然作序。
“我一直认为,红茶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国饮。红茶西渐四百多年后,能在祖国重新红火起来,我认为安妮功不可没。” 老人的赞誉,对魏文生、陈安妮夫妇及元泰茶业同仁都是莫大的鼓舞。
泰斗心,生态情
张天福先生荣获“世界杰出茶人贡献奖”
张老一行考察元泰茶业福安茶叶基地
张老一行考察元泰茶业永泰茶叶基地
张老(左)与元泰茶业董事长陈安妮女士(右)合影
张老与元泰同仁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