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宋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丰智利对于中原茶文化颇有研究,在他看来,唐宋是中原茶文化的兴盛期,茶仙卢仝是继陆羽之后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把茶文化从理论上升到精神的享受;欧阳修、苏东坡等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推崇,也促使其进一步上升至“道”的高度。后来,茶道在日本流传发展至今,在中国却更多地停留在史料中,实际生活里的所谓“茶道”多是茶艺表演,而非生活方式。
如今,我们需要把古代的茶文化精髓融入到当今的茶生活。丰智利建议,河南的北宋茶文化可以和杭州的南宋茶文化相互借鉴学习,“两宋”结合,也许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器在茶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河南在茶器方面历史资源丰富,有钧瓷、汝瓷、绞胎瓷、开封官瓷等著名瓷种。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就带来了十几件古代茶器,让大家一睹它们清雅古朴的风采:北朝茶缶、唐代茶瓯、北宋绿釉执壶、金代黑边盏……这些茶器以河南窑口为主,无论造型还是釉色都很美,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丝毫不觉落后呢!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墉表示,河南的钧瓷、汝瓷都有很多茶器,比如线条优美的斗笠盏,是很经典的器型;还有鲁山段店窑的黑釉茶盏、磁州窑系烧造的品种多样的茶器……秘书长张保庆也举例道:“现在茶桌上很流行的小炭炉,其实古代就有很多”,古时茶具的造型和装饰技艺已经非常丰富和精彩,在今天也依然值得借鉴。
制茶器,先解茶中原符号承载中原茶道
回溯了古代茶具和茶文化,就该思考当今的中原茶道了。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张玉骉认为,茶是生活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会产生不同的饮茶方式和茶器具。当前,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人口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生态的改变和文化需求的变化,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发展机制、创作观念和社会评价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空间需要重新调整和建构,这就给中原壶和中原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在丰智利看来,中原的特点是包容、博大,各种茶叶、茶器百花齐放,这也造成了中原茶道缺乏自己独特的东西。“要想长期良性发展,必须突出中原特色,突出当地与茶相关的文化精髓,包括饮茶方式、茶文化研究、茶器开发等。”
中原茶器是中原茶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从更具体的角度阐释了他对于中原茶道的理解:“想体现中原特色,就要用中原历史名瓷制成茶器,不仅包括泡茶的器具,还要开发香器、花器等,做成一整套茶席,进而做出一个大的茶环境,全部采用中原符号,这就是中原茶道的表现形式和特色。”
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孔相卿认为,“我们有历史、有文化,更不缺技艺,但目前还需要对饮茶文化有更多了解。制瓷人要和茶文化研究者结合,使制作的茶器与当代人的饮茶方式相适应”。制瓷人首先要懂茶,知道人们饮茶需要什么样的茶器,才能知道怎么去做、如何做得美。毕竟,“唐煮宋点明沏泡”,正是古代不断发展的饮茶方式决定了不同茶具的出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