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豆青色,和耀州窑、汝窑出土的古瓷片均不一样,这给人提供了无限想象。”苏、袁二人对这些瓷片视如珍宝。
田培杰说,他们三人在瓷片收藏这个群体中只能算是小角色,还有一些同行收藏的瓷片更多、质量也更高,而且全是在郑州管城区东西大街、紫荆山路一带的工地上发现的。
前些年,郑州在改造东西大街时,在这一范围内曾出土了一些异常精美的青瓷残器。
特别是200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出宋元时期的青瓷片,其中有两件异常精美的完整器物,薄胎、碧绿色。当时就有人将这些瓷器和柴瓷联系到了一起,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和后期研究,最终无法确认这两件精美的瓷器就是柴瓷。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说,他们也曾在郑州老邮电大楼后面发掘出一些宋元青瓷残片,但因为没有发现相对应的窑址,而无法断定这些青瓷残片就是柴瓷。
如今谈起柴瓷,多以文献中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郑州市民间爱好者发现的这些青瓷片到底是不是文献中记载的柴瓷?
河南文物交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河南省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赵文玺说,在他多年的鉴定经历中,没有遇到过这种瓷片;再加之没有人见过真的柴瓷,所以尚不能对此进行断定。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郑州并非大家想象的不产陶瓷。文物部门在郑州市区及周边县市的发掘数据和出土实物证实,郑州市在隋、唐时期已开始烧制瓷器,一直持续到明朝。
1950年,郑州二里岗商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青瓷残器与碎片,被考古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青瓷。田培杰说,这说明郑州一直有烧制瓷器的传统和优势,作为御窑的柴窑放在这里也就不足为奇。
柴窑争夺战
除了田培杰带头的这个柴窑研究团体外,河南还有不少地方也在寻找柴窑的线索。新密市牛店镇月台村柴窑自然村一带去年发掘过一个大型的古窑址,出土的部分青瓷器胎质坚硬、釉色优美、玻璃质感较强,年代也属于五代时期。
柴窑村的村民也都姓柴,号称是
柴世宗柴荣后代,当地研究者也因此坚称此地就是柴窑遗址。但张松林说,后来经考证,该村柴姓是明朝才从山西迁移而来,目前已基本排除该窑址是柴窑的可能。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曾在中牟县张庄村发掘过一个大型窑址,该瓷窑唐代已投入使用,并且在这里也发现了五代时期的瓷器碎片,但遗憾的是柴瓷特征并不明显。
张松林说,柴窑在河南,是业内大多数人的共识。郑州市文物部门也一直在寻找更多有关柴窑的线索,并且在市区基建工地上也多次发现五代时期的瓷片,但认定其为柴窑还缺乏更完整的证据。
此外,因柴窑的巨大“魔力”,对柴窑窑址的争夺从未停息,有专家认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就是柴窑;还有人说陕西的耀州窑就是柴窑,等等。但都因证据的缺乏而难以得到确认。
柴荣建立的后周仅存在9年时间,柴瓷制作量肯定极少,再加上历史战乱及兴亡更替,柴瓷的身影也就更加难觅。
田培杰说,难觅不等于没有,“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