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的从精神境界中找美和从物质世界中找美,都有其历史贡献:但不能回答美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探索美(包括观赏石美)的根源和本质的道路。在他看来人与自然、客观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既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又要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改造的能动作用,两者互为对象、相互依存、相互交融,而美就存在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和谐统一之中。所以,美即不单在自然本身(例观赏石本身)也不单在于主体(人)的心灵中,而是在作为联结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的纽带,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例,得到观赏石),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包括美的享受,从而也就感受了美。所以观赏石美的奥秘就在这以劳动实践为纽带的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的主客体统一之中;观赏石美的来源就在于生活实践与自然(观赏石)的客观联系。
三、为什么劳动创造了美?这是由劳动的本质决定的。劳动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范畴上:一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一是“人化自然”。1.“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劳动把他的目的实现在产品(客体)中,使自在的自然、客观世界逐渐成为人的对象世界:人也才能在对象中实现自身,体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对象化过程,就是赋予自然以主体特征、社会特征的过程,就是“人给自然(客体)打上自己印记”的过程。例如,人在寻找观赏石的过程中,当对客观的石头进行反复观察发现有人所喜爱的特征时(美、奇、稀),此时即给石头打上了人的印记,它已成为人的对象(观赏石)—主体客体化。这是因为美和人的本质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当石头中体现人的本质—即显示出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创造性的含义时,它的某些属性(例观赏石的美、奇、稀等等)才可能被人类接受,我们对能用审美的态度去欣赏它;人也才能在对象中(已自然人化)实现自身,体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2.“人化自然”即客体主体化。人通过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劳动实践,先是给自然(客体)打上人的印记(主体客观化),成为“人的不质对象”,继续劳动实践中倏客观物体成为人的“作品”(例,不仅看到客观石头中某些感兴趣的现象,而此客观之石已成为美好的观赏石了),成为人的现实,这是人化了的对象世界(人化自然),是前述的“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结果。人的对象化、主体客观化和自然的人化、客体主体化是同一个过程的双向运动,一个铜板的两面。美与劳动实践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给自然打上人的印记—主体客观化)和“自然的人化”(自然成为人的作品—客体主体化)上。人和自然的和谐一体现在物的形式上,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对象物、包括美的事物(人的对象化,既主体客观化),表现在人身上(主体)产生了“在它的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能力、包括审美的能力。于是人类审美活动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来了。观赏石的美、自然美也是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产物。观赏石美、自然美的本质就在于“自然的人化”,它的美的根源在于生活、实践与自然、观赏石的客观联系。人的本质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直观自身的同时又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观赏石具有审美价值的潜能,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前文中谈到“观赏石是形成观赏石美的物质基础,它具有审美价值的潜能,这种潜能只有通过与人的生活实践发生联系将潜能转化为现实时,才能成为自然美的一部分。”那么观赏石(石体)具有审美价值的潜能,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这是个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据当前情况我认为主要表现在1.组成观赏石的基本要素上:2.由基本要素组成的具体景象、尤其是具有生动的景象上;3.在组成的要素中遗留的密码信息。下面举例简述。以造型石、纹理石类的观赏石为例。组成此类观赏石的基本要素,主要是质、形、色、纹等等。(1)当赏石者寻觅石头时首先看到、触到和感觉到的是由其基本要素(质、形、色、纹等等)组成的外在基本特征。当赏石者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水平和经验等发现其中有兴趣、喜爱的内容时(即打上了人的印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显示出一定的人生价值时,它的某些属性(如质好、色好,及由一些基本要素组成的某些造型、或纹理图案时〕既被赏石者接受,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具体可感觉到的艺术形象(形式美,自然人化),使人有一种感知美的艺术享受,精神愉快悦目怡神等(人化自然)。(2)赏石者经反复观察、欣赏可能在观赏石形式美的内容中,筛选出石中固有的生动具象内容(如主体美),并对主体美及其内涵(如情趣、韵味、气势、气质)深层的意蕴发生了兴趣(自然人化),近一步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唤醒了赏石者对此观赏石有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和热爱,激发他在思想上积极主动的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阅历等等、与观赏石的主体美及其内涵特征进行交融,从而在头脑中产生种种的联想和想象—经过联想可将石中固有的具体景象或形象(此既是观赏人民有审美价俏的潜能),在意识中化为具有“生命”或“灵魂”的概念化的景象或形象,如石上的“山和水”,在意识中转化为概念化的“真山真水”;想象是赏石者不仅将石上的景象或形象赋予“生命”或“灵魂”,还要用其渊博的理论,广泛的知识及艺术的才华和方法,对其进一步拓宽思路展开想象空间,在意识中创造出与此有关的新的景象或形象,使欣赏者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飞跃,步入更美妙生动更愉快的精神境界(意境)。意境不是石头的自然描绘,而是赏石者将石中固有的景象或形象(石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潜能)化为情思、意境。意境是属于精神范畴的境界。我认为在20世纪可以说意境美是广大赏石者及收藏家终身追求的愿望和理想。但到对世纪已进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融、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意境美已不能满足广大赏石者提出的:观赏石各种各样的美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内容需要哲学及有关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解决;另一方面21世纪的社会发展阶段要求先进的赏石文化,必须要与科学相结合、交融,才能跟上当代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尝试性的提出“科学美”(见石友期刊2001年第4期“概述观赏石的形式美、意境美、科学美”)。科学美是以观赏石中遗留的密码信息(具有审美价值的潜能)为依据:赏石者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经验和方法,研究、探讨和阐明,组成观赏石的基本要素(质、形、色、纹等等)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探讨观赏石的基本要素、石中的具象等特征,在漫长地质发展中它们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化的。从长远来看还要研究和探讨观赏石形成过程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