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消息后,“我们马上让安吉、德清、余杭、四川等地茶叶基地,全部停止使用‘啶虫脒’。” 吴建明告诉记者,由于及早应对,今年五六月份生产的茶叶,全部按照欧盟“农残新标”要求执行。
尽管“出口不至于受到影响”,但是吴建明还是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由于“啶虫脒”在水稻、水果等其他农作物中有使用,他担心随风飘来的“啶虫脒”会污染茶叶。于是,嘉盛茶业投入人力、物力,采取了更严格的检测监控措施。
这就带来了成本增加的压力。
“我们的检测监控等成本要增加很多。”吴建明当场算了一笔账,出口到欧洲的干茶(指特种茶)目前大约30元一公斤,监控成本等摊算到茶叶上,每公斤成本要增加3毛-5毛左右,毛利比以前降低了大约10%-15%。
对此,石利华等一些我省茶叶出口企业负责人也有怨言。“检测费用比较厉害!”
至今,石利华已做了20多年欧洲茶叶出口生意,他向记者回忆——
10多年前,欧盟的农残指标只有十来个,那时候,他家的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花费不到茶叶成本的1%。
而现在,欧盟的茶叶农残检测指标已达几百个。“一般有200多个农残指标,最多时有400多个。农残指标(检测等成本)已经占(我们)茶叶成本约3%”。
专家:企业要适应国际标准不断变化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2013年输欧盟茶叶与2012年相比,同比增长11.1%,约为1万吨。
虽然大部分受访的浙江茶企表现淡定从容,但也有个别茶企仍需打起精神。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今年中国输欧茶叶被欧盟通报已有18批,其中浙江有4批,均因“农残”超标而被通报,而2013年浙江辖区被欧盟通报的仅1个批次。
肖强等专家建议,欧盟自2000年起实行新的茶叶农残限量标准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加以修订。我省茶叶企业和相关部门,要尽快适应这种国际农残检测标准的不断变化,并适应这种游戏规则。
专家建议浙江茶企抱团作战,通过茶叶协会或建立出口联盟等民间或官方机构,在国际茶叶贸易“交锋”中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积极去调整,适应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