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制滥造的《四阿罗汉》——兼谈吕凤子的《四阿罗汉》
发布时间 2014-09-03 浏览 52854 次
或臃肿;线条转折的用笔非一笔完成,而是断后添描。又于衣衫着色之渲染几近平涂,而不知原作的随意渲染能使衣褶益见飘逸。因此,尽管作伪者运用了将原作放大,采用描摹手法使罗汉的造型基本与原作一致,但终因绘画技能的低下,笔法的乖张,所作只能差堪形迹相似而已。再看拍品上的款字,也许作伪者自知仿造吕凤子风神独绝、变化多端的草篆笔画更难,所以只得将原作上的2则100余字的长题改作“四阿罗汉 甲申造像 凤先生辟山”。但是,由于作伪者于书法同样未能入门,所作款字亦只能以样画瓢,笔画牵强拼凑而几难成字,“直鬼画符,狗脚迹之属,尚不足语于虫书鸟篆也。”拍品之粗制滥造一至于此!至于图二拍品在款题中竟将地名“辟(璧)山”之“山”,写作“心”字,由此可见作伪者对吕凤子及其《四阿罗汉》的相关背景一无所知;按此一字之错,便能断此拍品必伪无疑矣,遑论其余!

其实,图三吕凤子先生的《四阿罗汉》,现藏江苏美术馆。该图纵76.5、横105厘米,设色纸本。曾展出于2001年9月30日—10月2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百年中国画展”,又曾被多种画册收入出版。吕凤子的《四阿罗汉》作于1942年,是作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正则学校部分师生员工自江苏丹阳辗转西迁四川,他亲自体验到国破家亡的苦难遭遇,激起他抗战救国的爱国热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新的题材和内容;为他的人物画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此期间,他作为艺术家以画笔来反映中华民族在日寇铁蹄下遭受的灾难,人民大众因战争而逃亡的苦难,或借佛教人物故事来嘲讽、抨击时弊,为民众呼喊……作品有如:《流亡图》、《敌机又来矣》、《纤夫》、《逃难》(前二图于1939年由教育部选送苏联参加展出,作者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等。最为著名的便是《四阿罗汉》。作品中作者借取佛学中悲天悯人的故事,以四阿罗汉嬉、怒、悲、愤的情态来嘲讽战时当局政事的腐败和不恤民意。1938年,他作为艺术教育家,在四川璧山县重建私立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1940年,受教育部委派出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1年,他病倒入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194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璧山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故在同年创作的《四阿罗汉》的款题中有“三十一年(1942)十月凤先生病起辟山”之语。该图在重庆举行的第3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一等奖,这也是战时唯一的最高美术奖励。这些便是吕凤子创作《四阿罗汉》的大致背景。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