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提到汉代人在婚姻关系中对感情的追求,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同时在汉代人的婚姻关系中,等级性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王充说“富贵之男娶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王充:《论衡骨相篇》)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等级、尊卑、亲疏划分在汉代是广泛存在的。贾谊所说,“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班固:《汉书贾谊传》)是汉代状况的真实写照。汉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汉制规定,与公主结婚的必须是列侯,民间也是相近的地位才能结婚。经济地位差距较大的家庭之间一般是难以缔结婚姻关系的。如《汉书陈平传》陈平家境贫寒,向妇人求婚,屡遭拒绝,“莫肯与之”。《风俗通议》收录一例,“汝南周霸字翁仲,为太尉掾。妇于乳舍生女,自毒无男,时屠妇比卧得男,因相与私货易。”十余年后,屠妇家的女子遂嫁为卖饼子妇。可见汉代婚姻之—般状况。
此画像中,两侧厅堂规模基本相当,反映出双方的经济地位相差无几,是汉代婚姻中门当户对观念的直观体现。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相当的背景下,双方易于形成较为平等的关系。此幅画像中,能感受到男女双方平等的气息,应该有两家经济条件近似的因素。
画像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方厅堂右侧,刻画母鸡喂食雏鸡的场面,惜子之情,殷殷可见。喂食图景与“亲迎”的婚礼仪式是有内在联系的。两汉时期,人们结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生育、繁衍、传宗接代。汉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小农经济下,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人丁的兴旺,香火的延续,是家庭、家族实力的保证,对于维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桓谭把“子孙众多”列入“五福”(桓谭:《新论辩惑》)之中,汉镜铭中也多见诸如“宜子孙”、“子孙益昌”、“保子宜孙”等吉语,体现了汉代多子为福的观念。另一方面,幼雏接受母鸡喂养,承受养育之恩,当反哺,当报恩,实则亦含教化孝道,敦促家庭和睦之意。汉代家庭是赡养老人的基本单位。“孝”关系到社会稳定,反映了父权制社会中小农经济的道德要求。
综上,此幅“亲迎图”反映了具有汉代时代特征的婚礼风俗和婚姻观念,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以上看法,希望得到专家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