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清季风行的石印古籍
下一主题:影印古书应认真鉴别底
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纠缠,我主张索性把所谓“善本”区分为两种涵义:
(1)一种涵义是凡成为文物的古籍都是善本。宋刻本,元刻本,明嘉靖以前刻本,明活字本,明抄本,清前期旧抄本和有价值的稿本、批校本,清人就视为善本,今天当然更是善本。明万历以后少见的和印制精美的刻本,清代少见的或印制特别精美的刻本、活字本,民国时特别少见的刻本,以及清中叶以后少见的抄本,有价值的稿本、批校本,在今天看来也可以定为善本。这里主要贯彻了“物以希为贵”的原则。至于将来,譬如过了若干年,清代、民国时的刻本又稀少起来,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再把它提升为善本。可见这种具有文物涵义的善本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动的。
(2)再一种涵义是校勘精审的才是善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本子是善就永远是善,不善就永远是不善,而决不会像文物涵义的善本那样,标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动。这种涵义的善本不受时间的制约,它可以是清末民国时的刻本,甚至可以是近年来新出版的影印本、铅字排印本,当然也可以是宋元本、明本、旧抄本、稿本、批校本等等成为了文物的善本。
因此,有相当多的本子会既是校勘精审的善本,又是成为文物的善本;也有一些本子只是成为文物的善本,不是校勘精审的善本;还有一些本子则只是校勘精审的善本,不是成为文物的善本。右上面的图就表示这两种涵义的善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