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工上谈鉴定
发布时间 2014-09-05 浏览 50504 次
论是:“不管现代化手段如何,只有用金刚石打磨的玉器才能与古玉吻合,但是,打磨的质量远不及古玉精致”。陆先生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研究观点至今还未引起太大反响,也许是曲高和寡,也许是没有让人得到直观的印象。

  手工与机械工的外观表现比较

  玉器的打磨质量同其外观表现密切相关。古玉温润莹亮的美感,至今不能被任何以作伪手段加工的玉器替代,这是因为不同的打磨材料和不同的打磨方式决定了打磨质量的不同。即便同是金刚石粉,单说古与今的粉碎法的不同,效果肯定就不同。这可以借鉴在研究古瓷胎土与新瓷胎土区别时的感悟。当肉眼看古玉时可以感受到古玉的柔和光泽,看新玉时却要么是贼光要么是死光。什么原因,凭肉眼是难以言表的。而在高倍高清的显微镜下看到的许多直观现象,就不会难以言表了。

  笔者找了一些不同的玉器做对象观察,有手工打磨的新和阗玉,有机械抛光的玛瑙,有经过反复研究确认的古玉,等等。在微米级能见度的显微镜下,古玉的表面呈现布满大小不一的平面和大小不一的凹坑,平面处质地极为细腻,光泽极为亮丽,常伴有微米级的并行直线,条线非常刚直,凹坑处的毛糙地子上或多或少呈现均匀的微米级细小反光点。在同等条件的显微镜下,手工打磨的和阗玉新器粗看与古玉并无二致,但是细看就看到了本质上的区别。新手工打磨的器表是大小不一的拱形凸面,而非平面,凹处与凸面的明暗反差也不如古玉那么强烈,凹凸相互间的结合过渡是圆滑的,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说,凸面犹如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面疙瘩。而古玉的平面则像未干的水泥被搪过了一样凸面与凹坑的结合过渡是锐利的。当然要准确无误地分清这些微痕特征,就不能坚持只信肉眼,而不信工具的成见。这些不同的特征所产生的不同光学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肉眼的感受。真古玉和仿品的泾渭之别所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其中还牵涉到复杂的光学原理。

  至于机械抛光的特征,很明显是既不同于老工的打磨,又不同于新工的手工打磨,不容易混淆。由于机械打磨的强度决定了机械抛光没有老工手工打磨那样的平面和凹坑的相对应形态,也完全不同于新工手工打磨那样的凹凸不平的形态,显微照片上可以见到机抛面是划一的平面,没有对应反差的光泽。甚至于用酸咬等拙劣的手段仿制古玉的问题等,也就暂不展开。

  后记

  注重局部的剖析,最终是为鉴定整器服务。笔者仅以这些文字加部分图片,很难面面俱到,况且新事物让人很快理解透彻本来就是难以奢望的。但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表达一种见解,企求抛“石”引“玉”。希望一家之言得到诸多方家斧正,以求完善。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