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李逵”、“李鬼”擂台赛,真下台来假登台
屈指数来,当今在对元代瓷器尤其是对元青花鉴赏中,最大的乱源莫过于对赝品的催生与泛滥。正是因为国人对元青花的认知甚晚,知之甚少,真实可靠的实物寥若晨星,馆藏之宝又难见天日,密不示人,自然使得元青花的轮廓扑朔迷离。这就给仿品、赝品客观上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各种高仿、中仿、低仿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孕育而生。有如披着元瓷的“李鬼”,大闹藏界。仿品层出不穷,赝品流肆街市。打不胜打、防不胜防。更有作旧手段,挖空心思,什么酸泡,钉锔、皮砣,更叫人心惊肉跳、匪夷所思。
近年来,元青花的孤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攀升,屡创新高,惹得涉世不深的藏家耳热心跳、心动神摇。看到了赝品的元青花,仿佛捡到了大漏,拾到了元宝。听那些装神弄鬼、天方夜谈的“美丽故事传说”,心理防线决溃千里,仿家为谋取不义之财,引人入壳,藏家梦想寻宝,犹如鬼迷心窍。
有些高仿大师本意并非作假,尽心尽力研究传承工艺,以求突破创造。但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如有高价买家,他们也就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上当只怪自找。
在各次元青花学术研讨会上展示的私人藏品既有货真价实的真品,又有精心仿制的伪作,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藏界大致分为几类:一类是潜心收藏者,明知藏品的来源,却也无法启口道破天机。另一类为眼力不够者,其路漫漫,还得修行。再类则是明知有假,甚至是仿家本人,却也要鱼目混珠,以期得到专家的认定,藏界的认可。而一些专家大致有三种心态:
一.是元青花如此珍罕,非馆藏莫属,何能落入寻常百姓家,统统归为异类,打入另册。
二.是专家本身也难有定数,无法拿捏,惟恐走眼,与其说真,不如说假,无关痛痒,没有责任。
三.是在当今赝品丛生,仿真水平日见提高,专家一般是不研究市场的,也很难把握其中奥妙。与其祸从口出,惹事生非,不如不置可否。
能够一言定真假、一语定乾坤的领军人物犹如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太少了。何能不乱呢?
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心态交织下,矛盾相互对立,难求其解。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根溯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完全是元青花的商业价值在背后操弄作祟,藏家要求鉴真,专家矢口否认。长此以往,怎么能不在一个“乱”字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呢?即使展品存有元青花真品,也会湮没到仿品如林的海洋中,难以洁身自好,只能再蒙尘垢。这真是应验了《红楼梦》里那句名言“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在这场“李逵”与“李鬼”的博弈中,输家往往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李逵”被“李鬼”打下擂台。这就是当今元青花鉴赏中的客观事实。
六、元青花鉴赏的真正出路
综上所述,种种乱源纷扰,各类赝品丛生,剪不断、理还乱,各类仿真水平日益提高,各类观点对立,相持不下。当前赝品滥觞于市场,作旧风靡于业内,仿艺犹如“芝麻开花”,“故事”更加娓娓,专家心惊肉跳,藏家如履薄冰。问题不在于打假,“打假打不尽,骗钱催又生”,问题在于如何求真、鉴真,这才是元青花鉴赏的真正出路。
(一) 加强学术研究,有组织地开展元青花研究
应当承认,国内业界对国宝元青花的认识较晚,研究尚不充分,学术理论也是滞后的。基本上承袭国外至正型、延型的理论。至正期为元代晚期。但元朝历经百年,最兴旺、强大为元世祖忽必烈一朝,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横跨欧亚,科技、经济发达(1260-1294年)。按理是发展瓷业的最佳时期。国内至今只知唐青花,而不知宋青花,也无实物可证。那么元青花何时起源?没有宋代传承为何突然崛起?海上贸易和陆路古丝绸之路哪条为主?因为陆上元路相对清晰,内蒙古、甘肃、新疆都有墓葬、窖藏出土。直至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都有精美实物可证。为什么东、南亚各国仅有延型小型贸易器物,又多为冥器入葬?而中东、西亚又多为至正型大器,并完好地保存在王宫之中。是否属于馈赠物?是否因为蒙古族为马背上善于陆路征战的民族,曾征服过西亚及东欧,并长期统治该地区,输出瓷器状况究竟如何?……诸多学术问题仍扑朔迷离,确实需要深入研究,完善国内外对元青花的认识理论。同时还可以以各地收藏家协会为基础,组织本地区或跨地区真正有志于认真研究元青花藏家成立民间元青花学术研究会。可以聘请专家给予讲课指导。其宗旨以学术研究为主导,罗列出学术课题和研究方向,各研究会之间可以协调,分专题研究,不定期地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撰写出学术论文。与一些学术刊物或期刊、杂志商约一定的版面予以讨论发表。这种研究会为避免“拜金主义”因素掺杂干扰,一定不要以谋取商业利益为导向,否则一切都会变味的。这样组织起来的民间研究会总结出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真实,准确可靠。使对元青花,当然也包括其他品种的元代瓷器的学术研究,走出单纯专家、学者研究的殿堂,对深化滞后的元代瓷器研究是大有益处的。
(二) 走上目鉴与科学仪器检测相结合的科学鉴定之路
目前国内对民间是否有珍贵真品元青花的学术命题本身就是荒诞不经的,但又是事关今后国内对元青花研究能否在理论上突破的瓶颈,已走上了如同两只山羊过独木桥,相持不下的对峙局面。对传统的目鉴法各执一词,难服众望。如此珍贵瓷品,不能由一人判生死、一语定乾坤。那就需要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检测手段辅以验证。例如x射线荧光分析法、热释光检测法、电子探针化学成分比例分析法、中子激活法。这就要求科学研究检测部门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将搜集到的各类元青花瓷片作分析检测,积累大量数据资料,建立起元青花从胎到釉,从釉到钴料的数据库和相应的检测程序和应用软件。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论发展过程。科学的认识结论胜于任何“天书”传说或诡辩。笔者认为,只要是求真达知的藏家是不会讳药忌医的,也应付出必要的代价。即使是那些作高仿的国手大师也心知肚明。原材料中的麻仓土,早在嘉靖年间早已枯竭,元青花用的瓷石、绢云母、高岭土成份也今非昔比,元青花用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地有人说产自伊拉克的萨马拉城,可未见实物,人为配方难以还原。
古人制瓷的七十二道工艺难以面面俱到地仿真。最主要的是古代工匠与现代仿师功力不同,心态不同,古人是顺其自然,而现代人是刻意模仿,仿品永远达不到真正的画风神韵,必然会有马脚露出。与其目鉴因人而异,不如科学检测更实际、准确、可靠,排除了人为心理各种复杂因素的主观干扰。这是古瓷鉴定的必由之路。
(三) 增加馆藏元青花器物展示
当前,凡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均深藏不露,秘不示人。长期以来,这些藏品被视为国宝,幽居馆中,难识庐山真面目。怎么能使广大观众认识真品元青花的特征呢?不见真品,自然赝品便可以大行其道了。再珍贵的藏品,也是国人的珍宝。国家文物部门要有改革、创新的作为,要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收藏爱好者鉴赏真品的风采,进行国宝元青花的普及教育。相当部分的藏家对自己手中藏品是真是假,心中会更有定数。免得深陷其中,不可自解,自拔。
(四) 积极开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加深认知
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珍爱元青花的藏家都知道,在国外各大博物馆中,不同程度地珍藏着精美的元青花。如:伊朗的阿迪比尔神宫,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博物馆,日本的东洋美术馆、出光美术馆、东京博物馆、大阪国立美术馆,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法国吉美美术馆等。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专家到海外进行学术交流,见过此类藏品。文物部门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积极筹划,有组织地与国外博物馆之间开展学术方面的交流,将国外的珍贵馆藏邀请到国内展出。这将是对广大观众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良机,也是对广大古陶瓷爱好者最实际、最深入的鉴赏知识教育,以提高广大藏家的认知水平,是最好的打假措施。这类展览必将对元青花的学术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 加强考古发掘、调查研究
无论是珍藏国内还是孤悬海外的元青花,发源地都是出自中国。但时至今日连元青花的主窑地都尚未找到,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目前,许多陶瓷史上千古之谜在许多学者、考古工作者和有志者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发现、发掘。如北宋汝窑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发掘出土,南宋郊坛下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被古瓷爱好者发现,宋龙泉官窑在龙泉县大窑村被发现。这些窑址的发现,对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未被扰动的地层中堆积的各种窑炉、窑具、烧造方法、工艺特征及烧造瓷器的种类、纹饰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实证。元青花主窑址的发现、发掘必定会诠释元青花的烧造历程。对揭晓元青花的一系列重大学术课题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透视目前对民间收藏的各类藏品鉴赏之“乱源”,乱在认识“晚”,乱在认知“浅”,乱在学说“误”,也乱在认定“贪”。对待元代百年辉煌制瓷史的深入研究,必须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敢于尊重客观事实,纠正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心态,要尊重他人的学术观点,勇于自我否定。既不要夜郎自大、自命专家,也不要妄自菲薄听天由命。面对国宝元青花大量精品孤悬海外,深感痛心疾首。某些国人善于“内斗”、“内耗”的积习也该认真反思改改了。元青花的精品均在国外,对元代瓷器,尤其是元青花的研究,其路漫漫。历史的脚步是任何人阻挡不住的,但只要承认元青花的故乡在中国,对全面正确认识国宝元青花的问题一定能正本清源,为中国陶瓷史增添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