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中国街,旧的华人墓
中国街已不是当年的中国街,而是上世纪70年代被政府重新安置,迁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据资料载,民国初年,库伦旅蒙商人达10万之众。“如今这里的华侨,2000多人。拿到蒙古国籍的,有5人。中国人要申请蒙古国籍,需要在这里居住四代,并经过总统批准。”江仙梅女士说。
中国街在当地的名称,叫“一百户”,与茶路研究者熟知的“阳原街”迥异。白双占先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蒙古对华侨政策激变,乌兰巴托的华侨由8000多人,锐减至今天的2000多人。
“一百户”街头,多为卖建材的店面。其后巷陌深深,低矮破旧,集中居住着当地华人。按当地政策规定,一旦在乌兰巴托居住下来,每家可拥有0.7公顷的院落。
记者采访到90岁的当地华侨赵庆喜,张家口怀安县人,1945年被强征运货来到这里,再也没回去。他娶了当地蒙古族女子为妻,一家四代已繁衍30口。
为什么不回去?记者问。
回去需要钱,回不去了。老人答。
老人说,当年乌兰巴托有很多中国商人,很多都是运货过来的。有的卖皮革、百货,经营茶叶的很少。
“清代至民国初年,确实有大批华人在这里经营茶叶,与蒙古人、俄国人做生意。”在白双占先生的指点下,记者在乌兰巴托城区西北的山坡上,找到了当年的华人墓地。
墓碑密密匝匝,大多是民国或清末立的。有一些折断了躺在地上;年代较早的,字迹因风化而难以辨认。稍加探究,其籍贯阳原、怀安、万全、蔚县、阳泉……都与张库大道有关。墓碑下的人,正来自张库大道的另一端。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他们葬在这里,一定非常不甘心”。采访团成员吴磊说。
这片山叫“七十层”,从山脚到山顶,全部是墓碑。与它相对的山,山上山下遍布蒙古包。这些中国墓碑有一种奇怪的格式,上面一行最大的字,写着“河北”、“山西”,那是他们在中国的籍贯。他们那么密,仿佛抱团取暖;又站得那么高,仿佛有什么期盼,全面朝正南家乡方向,同时面向着对面这一片生者的世界。我们去时正午,阳光正好在这一刻亮起来,对面的蒙古包,那个生者的所在,闪闪烁烁,泛起一片白色的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