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青瓷的器形通常根据有关书刊的图形、照片、文字描述等,少有根据真品仿制的。成型采用传统的手拉、模制及捏塑等工艺手段,一般来说,精仿者以手拉为主,粗仿者多用模制。釉料一般不用化学配方,而沿袭家传的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加入经选择过的植物草木灰,釉料组成较为复杂,全凭经验感觉。釉色比对以被仿者同代窑址类似器形的瓷片标本为依据。窑炉目前多用液化气方形窑,也有采用传统龙窑烧制的。窑具根据需要,分别采用垫圈、垫饼、支钉等。产品以仿南宋、元、明者居多,亦分两类,即所谓哥窑与弟窑。弟窑类,釉色常呈梅子青、粉青、豆青等。哥窑类可分两种,一种纹线全部做成黑色,器底一圈无釉,即仿“龙泉哥窑”,另一种粗纹线做成黑色,细纹线做成黄色,所谓“金丝铁线”,器底一圈无釉或满釉,满釉者底心留三至六个支钉痕,即仿“传世哥窑”。仿古产品出窑后一般均经过表面处理,即做旧,处理的目的是去掉器表“火气”、浮光,降低光洁度,使器物显得滋润、柔和、古朴。处理的方法常采用强酸腐蚀、地埋,某些古董商有时采用工业喷砂技术,将表面打毛,均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仿古青瓷的分类识别:
“传世哥窑”类。真正的传世哥窑作品传世极少,目前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处少量收藏,至今尚未见墓葬出土。其特点为黑胎开片,纹线为“金丝铁线”,釉色多为炒米黄和灰青。而仿者釉色常为粉青或烟灰色,一些作品器底常有阳文露胎“官”字款,实属不伦不类。产品以瓶、炉、碗、盘类较多,器形普遍较小。因传世哥窑器物非常罕见,社会流散可能性极少,因此,所见者均可认为仿制品。
“龙泉哥窑”类。此类真品出现于南宋中晚期,后代特别是明代仿制者甚多。真品多为薄胎厚釉,釉层丰厚滋润,紫口铁足,出窑后纹线不着色,有文献载:“颇似官窑,以碎纹著名,有裂痕百条者号百圾碎,亦有作鱼子纹者,但仍以釉水纯粹无纹者为最上。”仿者纹线多着黑色,由墨水作成,纹片以几何形为主,且开片较大,大多浮光较重,某些作品浮光虽经处理,总不及真品滋润。胎色常呈淡褐色,足底之“铁足”有些是烧前着色,为淡棕红色,均不及真品深黑。多为模制成型,胎骨普遍较厚,导致器物总体厚重。另有一种专仿釉色不正者,器物形制规整,做工精巧,但釉色深灰混沌,如窑址出土的废品,惟妙惟肖,因不是“完美之物”,索价不高,故颇具诱惑力。“龙泉哥窑”大多为现代龙泉青瓷哥窑系列产品,品种齐全,数量很大,不作仿古看待。所指仿古者,为器形较小,做工精良,并经做旧处理的作品,这类真品少有墓葬出土,一般均为仿制品。
“弟窑”类。即白胎青釉类,大批生产的也是现代青瓷产品,所指仿古者,亦为做工精细,以假乱真者,以仿宋、元、明者居多。仿北宋者器物较为粗重,多为多管瓶、盘口壶等冥器,釉色一般较被仿者青绿,浮光较重,易识别。仿南宋及元代者,器形以瓶、炉类较为常见,如龙虎瓶、凤耳瓶、牡丹瓶、鬲炉等,器形规整端巧,器物釉色十分迷人,釉面有滋润感。宋元之际的产品釉料属乳浊釉,釉层中有许多细小均匀、肉眼难以看清的气泡,由于这些密集的小气泡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使器表出现滋润如玉的效果,这种效果是从釉层深处显露出来的;而仿制品的滋润效果是由强酸处理腐蚀器表、降低光洁度而造成的,仔细体味可以感受到是停留在表面的,用放大镜可见表面呈现密集细微的凹坑。此类作品的器底一圈无釉,由垫饼垫于圈足下烧成,露胎处一般较真口粗宽,虽仿制“朱砂底”,但颜色较淡,亦有过深者,为烧前刷制的,仿明作品釉色多为豆青或深绿之类,追随明后期产品风格,一般胎重釉深,器底粗糙,底心无釉,颇似真品,较难识别,应特别注意。仿制品最普遍的破绽来自器形和规格尺寸,器物的形制不规范,比例失调,有的随意改动,有的则以龙泉窑的胎、釉仿其他窑口的器形,规格尺寸大多与原作差异甚大,仔细琢磨,不难识别。
现代龙泉青瓷及仿古瓷共有厂家、作坊120余家,多为传统家庭作坊,产品有陈设艺术瓷、仿古瓷、礼品瓷、旅游瓷、餐饮日用瓷、文具、灯具等系列2000多个品种,其中许多精品,特别是一些工艺美术大师手制的,并有署名底款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深受收藏者和鉴赏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