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以汉代雕刻最为突出。战国时代出土的床、几、案等实物,可以看到工匠们已较能熟练地在家具表面进行髹漆、绘彩、浮雕。再从战国和秦、汉时漆箱、屏风、漆几、锡俎、木俎等来看,它伞的构图比较自由,花纹缜密,没有划分装饰部位。到唐代开始,划分出装饰的部位,如腿间配流苏,束腰形圆凳的莲花洞,床榻下部采用壶门装饰,棚的栏杆装饰纹样均匀成连续图案明代如部件装饰,脚头、靠背、牙板、橱门的金属饰件等等布局皆有定则,相当规格化,花纹也趋向程式化,比清式显得自然、清雅,有些近于写生形,风格迥然不同。综上所述,古典家具的装饰纹样的发展一般是一个从繁密到简洁,从自然写生到图案化的过程,这也适合于制作加工简练的经济要求和简洁的艺术风格。但是简洁不是粗陋贫乏,图案化不是生硬、呆板,这种素朴无疑是耐人寻味的。纹样的形式和构图适合于所处的部位,象家具的牙板、牙角和金属饰件等,是结合原有的部件,采取某种形似的装饰纹样,这是家具装饰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而且,纹样的形状还表现出所处构件本身与相邻构件的结构关系和结构作用。我们明显地感到,面与束腰、牙板之间,就象构造上必需的零件一样,表现出互相压贴的结实感,家具上那种S形的曲线,就象人的肋骨蜿蜓曲折,柔媚含蓄,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蓄势向上的受力感,这里包含了深湛的艺术构思。
我们认为,古代匠师于家具装饰处理的特征,不是一种偶然的结果,而是包含了自觉的构思,是艺术成熟的标志,尽管他们在那时还不知道近代审美心理学的成果。但是他们牢牢掌握了这个审美课题,使我国古典家具始终沿着一条美学与力学,视觉效果与使用要求合理结合的道路发展。
对于传统的研究,一方面要了解装饰处理所体现的一些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一些具体的手法和形式,结合现代家具的创作可以引为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