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卵白釉立粉堆彩瓷欣赏
发布时间 2014-10-20 浏览 51133 次
当,龙首外摆,龙尾长拖,龙身饰点状彩釉,龙足填金彩,伏于壶壁,十分生动。2008年笔者在北京张庆玉家中见到一个元代五彩堆粉高足杯(图7)和几片堆彩瓷器标本。据张先生讲,他还珍藏着两件半此类瓷器。

  另外,在著名考古文物学者李广宁先生编著的《古代瓷片标本》一书中也见过元代堆粉五彩戗金瓶残件。此戗金瓶为作者心仪多年的元代圣物,但一直未能上手,曾多方打探过此物的下落。非常高兴的是,这次应邀参加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年会,在会议期间,终于见到了这件久违的陶瓷珍品(图8)。它是江苏省古

陶瓷研究会副会长邢舒良先生的藏品。邢舒良先生珍藏的这件元代堆粉五彩戗金瓶上半截已残落,但它的雍容华贵的大气度,从上手那一刻,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件瓷器有五个特点:一、卵白釉;二、元代器物的特征典型;三、立粉戗金五彩;四、在器物的腹部花卉装饰外还有一圈用立粉工艺堆出的阿拉伯纹吉祥语。这句吉语作者后经耿宝昌先生设法请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专家共同破译了内容:“司酒人将玫瑰色美酒斟至高脚酒杯,一俟美酒斟满,各种烦愁均烟消云散”(图9)。五、整个戗金堆彩氧化脱落严重。本文要强调的是,这件立粉堆彩器从肉眼观察,泥条与卵白釉结合得并不紧密;泥条脱落与之相衔接的釉面有变化,釉面有腐蚀,但不严重——初看器物表面的泥条颜色呈黑色和棕色,经仔细观察才发现,在黑色的氧化层下有暗红色、天蓝色和孔雀绿的泥条(其他颜色尚未发现),器物表面的堆彩泥条有三分之一剥落,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剥落泥条的基底部的釉面多有开裂现象,泥条与卵白釉的边缘在高温下似乎融为一体,基底釉面虽有冰裂纹,但未见塌陷和釉层剥落。上述描述是笔者近距离肉眼观察的结果,可做参考。

  在李绍斌会长的陪同下,我们还到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陶瓷标本馆参观,由刘馆长展示的一片元代立粉堆彩瓷片,氧化现象不典型,在剥落的泥条下发现卵白釉面有泥条的痕迹,但没有冰裂现象。综上所述,元代立粉堆彩器的基底釉面破坏现象,笔者认为有不同的理化表现,这是与瓷器焙烧时的窑温,尤其是二次焙烧的窑温控制有关,温度过高,泥条中的石英等硅酸盐物则和釉面融为一体,当泥条剥落时,自然会损坏基底釉面,如果瓷器二次焙烧时温度偏低,泥条玻化程度不高,则基底的釉面就不会受到破坏。这些看法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尚待考察。另外,还有几句话要说,元代立粉堆彩瓷器从陶瓷工艺史的渊源来看,与日本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萨摩烧”瓷器有传承关系,“萨摩烧”号称日本官窑,它的工艺是用立粉法圈出纹饰的轮廓后,用小笔触五彩填染之后,罩透明釉焙烧。它与中国明代的掐丝珐琅工艺和山西的珐华彩陶瓷工艺有相似之处,与韩国高丽瓷中的“象嵌”装饰技法有相似的工艺手段。

  回顾景德镇的彩瓷成就,我们认为古代工匠们在装饰技法上不仅吸收了磁州窑的工艺,还借鉴西域的掐丝珐琅技法,创造了立粉堆彩加贴金的技法,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创造了极大的成就。

  世上的事物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发展过程走过的。对博大精深的祖国陶瓷学习研究也正是循此过程而走过。好在有老一辈专家在前面开路,站立在巨人肩上前行,他们的精神与成果,永远是我们后辈的灯塔。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网站统计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