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时期的寿山石砚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虽然因为材料的缘故,在体积上和中国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悬殊很大,但是中国传统的浮雕艺术对寿山石浮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寿山石的薄意、透雕就是借鉴中国古代寺院、宫殿、亭台楼阁、小桥等装饰雕刻以及摩崖石刻、砖雕、木雕等技法发展而来的。当然,寿山石雕作为一种案上的小型艺术,也有它独特的艺术特色。清乾隆时期寿山石巨玺四面就有一代宗师周彬雕刻的浮雕博古图案,这是早期较完美的寿山石浮雕艺术。清末民初,“东门派”第二代传人林元珠也是一位浮雕高手。他擅长利用多色阶的寿山石进行浮雕,以景衬人,层次深浅得当,刀法灵动飘逸,意境幽雅深远。近当代的林寿甚、王雷庭也是浮雕行家。林寿甚的佳作《鹅燕薄意笔筒》、《天堑变通途》等 ,都是运用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制的。林寿甚的另一件雕品《南昌起义纪念馆》,也是运用焦点透视法,融浮雕与透雕技法于一体的佳作。由于三维空间布局合理,咫尺画面,游刃有余地表现了宽阔的广场和雄伟的大楼,作者还别出心裁地用透雕技法处置作品上部的朵朵祥云,既增强了云彩空间的流动性,又因为合理的通透而进一步突出了主体。在山水题材中,运用浮雕与透雕结合的技法表现新题材,这在寿山石雕史上是罕见的。
“西门派”薄意大师王雷霆在浮雕艺术上也有非凡的造诣。他的许多山水作品都是用浮雕技法来表现的,如《山村新貌》,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作品峰峦叠嶂,层次奇崛。其刀法圆润、浑厚,构图别开生面,观其作品令人生“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之感叹。
寿山石浮雕的选材十分讲究,石料的色阶分明和石面的宽大平整,因此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层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层石色作为衬底,形成自然套色。有两层色阶者,可以利用上层石色进行雕刻,下层作为衬底,或在衬底上刻薄意,犹如浮雕与壁画交相辉映。色阶有多层次的,可以用来雕刻高浮雕作品,这样,艺术效果就更加理想。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的林寿甚力作《稻香千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石材为一块白黄相间、色阶分明的寿山旗降石 ,作者采用焦点透视法进行构思,上部白色层刻了六只飞翔的白鹭,从近处飞向远方,下部黄色层则雕成一片金色的稻谷,在风中起伏翻滚。整个画面远近得当,极富动感,充满生机,充分展示出作者浓厚的功底和超凡的艺术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