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赝对比话古玉
发布时间 2014-10-27 浏览 50133 次
>四、玉质。尽管古玉材质的主流是新疆玉,但在不同时期也采用了一些其他玉料,尤其史前阶段,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就地取材。如红山文化的岫岩玉,良渚文化的小梅岭玉等;而现今又出现了青海玉、俄罗斯玉等;还有以石代玉者。识别不同的玉料,可借助矿物鉴定法来分析,通过颜色、硬度、密度、折射率来科学鉴定,将有助于确定器物时代的早晚。

从明清人的记述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古代的作伪手段,结合现今的作伪方法一同考察,可以看出,玉器作伪无非是在以上几方面刻意模拟,特别是在玉质的作旧上花费大量精力,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技术,挖空心思来制造各种假沁。沁色是指玉材上的次生色泽,它是因古玉长久埋藏于地下,受温度、湿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风化现象,故色泽自然沉着,深浅浓淡有序。古代仿沁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叩锈、油炸侩、琥珀烫等等;今则以氢氟酸、硝酸、硫酸,加上熏、烤、烧、煮、炸、蚀、涂、胶、糊等诸种手法处理,不论何种方法,离不开高温、高压、酸、碱等条件因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伪沁来仿冒出土古玉的自然受沁。但由于它是短时期由外力强沁而成,故沁色显得生硬造作,鲜艳跳眼。而恰恰是在假沁上,往往会令不知就里、痴迷沁色的收藏者们黄连入口、胸闷不已。笔者至今弄不明白,为何有那么多人不愿从基本的鉴定方法入手,扎扎实实学一点功夫,而仅倾心于沁色,忽略其他,以此作为辨玉的首要依据,甚或敝帚自珍呢?在现今的高科技条件下,沁色能仿得惟妙惟肖,不具一定功力者是难以觉察的。

尽管如此,仿伪古玉,无论作伪者如何费尽心力,终属东施效颦,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我们只要避免将形制、纹饰、琢工、玉质等几方面孤立、割裂起来看待,不单凭某一点遽下结论,以偏概全,而是将它们综合起来分析,还是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做出真伪判断的。当然,古玉辨伪首要的,还当以科学考古出土的玉器作为标尺。无直接依凭的,则可借鉴同时期的其他器物,因为每个时代的器物风格是大致相同的。同时,坚持多加实践,积累经验,摸索规律,相信古玉辨伪是不难为人所掌握的。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网站统计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