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一些家具上的绦环洞和明式桌下沿的空
2、内敛
内敛即是隐忍不发,而不发也不等于没有想法。文人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居有重要的一席,应该是最浪漫、最有活力并具创新性的一群,但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一些人趋于迂腐,或者成为统治阶级的喉舌和玩偶,或者深陷礼制不能自拔,但更多借用诗词、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中国的园林和家具被称为"文人园林"和"文人家具",可以想象,这些有形艺术中蕴含着文人的所思所想。含蓄是一种高品质的美,虽拥有而不卖弄,虽潜蕴而不炫耀,这是文人所推崇的高风亮节。中国传统的明式家具的一些结构很好的体现了文人的这一特征。
(1)、束腰和冰盘沿
明式家具上的束腰是中国传统家具所独有的,现代家具上很少见,即使是同时期的西方家具也很少见到,更没有大量的运用。明式家具上的束腰的收缩变化与现代家具相比,它的曲折性体现了它的内涵所在,而家具上的这圈收缩也表现了它的内敛性。而现代家具完全是直接的、袒露的,讲求的是技术之美(图7),这也是现代家具设计和评价的标准。
图7.束腰和冰盘沿
除束腰外,明式家具中桌、案和椅面的边沿(工匠所称的冰盘沿)也有丰富的层级变化,在有束腰的桌上和束腰连在一起,是束腰的一部分,称为叠涩。在其它家具的面板边缘,冰盘沿的变化也是层层内收的,配合了腿和面板的安接。而现代家具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往往是给边缘的两边倒圆脚,没有内收性,或者是直接在边缘交接,这也是明式家具和现代家具的区别。
(2)、马蹄足
明式家具的马蹄足与国外多呈"S"形的弯腿完全不同,明式家具的马蹄腿只有呈弓形的向内一弯,有如马蹄内翻的马前腿。下部渐削与混面起边线显示了它的矫健,与上体格角圆转过渡,配以束腰显示了它的强劲与舒展。作高腿时挺拨,有如漫步之姿;作矮腿时弯屈,似奔驰之势,也似蓄势待发很有生气[3]。可见明式家具的腿足和西方现代家具的出腿方式有明显差别,成内敛之势,而从马蹄腿的走势看,又表现出相当的力度,这正是文人外柔内刚气节的体现。另外明式家具的内敛从腿足之间围合成的半封闭空间看来也是十分明显的(图8、9)。
图8.明式家具的腿足
图9.明式家具腿部的围合空间
(3)、椅圈
图10.明式椅的俯视空间
明式圈椅和扶手椅各具千秋,都是明式家具的优秀典范。但它们有内敛性的共同特点。扶手椅和圈椅主要用于厅堂接人待物,由于传统的封建礼教,家具形式要求方正稳重,而我们从明式椅主要是圈椅和带扶手的靠背椅的俯视图形来看,椅圈和扶手的主要走向也是趋于收缩的(图10),成半封闭形,这也是一种内敛的态势,说明礼教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形成固有观念。
(4)、床
明式家具中的床更直观的体现了这种内敛的封闭性(图11)。明式家具中的拔步床犹如建筑一样,有廊,有便所,而帷幔和蚊帐更是像门一样紧紧的包裹着内部空间,这是古人真正的世界所在,它是封闭的、独立的和"不与外人道哉"的,这和西方或现代家居中床的直白和开敞有天壤之别,现代床完全是直露的、坦白的,没有秘密。床也是明式家具内敛的体现之一。
图11.明中期楠木拔步床
(5)、裹脚枨和托泥
明式家具中有些非马蹄腿的凳、榻等是由裹脚枨来联接的(图12),裹脚枨的作用正如齐名,从外部包围四足,而不是像罗锅枨那样在腿足上打榫穿入;明式家具中还有一种腿形也应用得很频繁,那就是三弯腿,在明式几或矮形家具上常见,它们完全可以和西方的同种腿形相媲美,只不过明式的三弯腿常常加有托泥(图13),这和西方腿形的完全扩张态势不同。裹脚枨和托泥的运用束缚了原有腿形的外捺,更显家具的力度。
图12.明黄花梨裹腿加卡子花方凳
图13.明黄花梨三足香几
(二)明式家具上体现含蓄性的符号02--色彩
其实明式家具上体现含蓄性的符号并不仅仅限于结构和形式,明式家具所采用的硬木材料都具有美丽的花纹和色泽(图14)。从色彩学的意义上来认识,这些似黄非黄、似黑非黑、似红非红的色调,在环境中往往呈现一种令人舒适的中性色调,稍偏暖或稍偏冷,但都能协调、深沉;不刺激、不滞怯、不带火气,也不灰暗,使人感受到的是色彩的无比丰富和含蓄[4]。色彩不是本文重点论述的范围,在此点到即止。
图14.木材色泽和纹理
肆、含蓄的外延
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其生命的孕育和生长过程,都会有显示含蓄之美的优美时期。而人们正是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转至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并进而对自身之美的实现[8]。明式家具就是这样一个载体,成就了中国人对艺术和自身之美的追求,因此明式家具的外显形式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含蓄性的符号是联系外显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媒介。明式家具的使用者和制作者通过这些符号传达了古人对封建礼教的顺从与对抗、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意境的追求。
在当代社会,自后现代主义出现后,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从设计理念上说,明式家具正是这样的典范,在当时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明式家具的制作既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又深具文化性,这和现代设计要求技术外的文化形式是一致的,代表着中国设计历史上曾有的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批判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后,结合当代的技术、设计和生活方式现状,我们定能改观中国的原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