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刘氏家族:用“老味道
下一主题:浙江丽水:中茶所专家
重庆沱茶获得金奖时,阙成清正担任茶厂厂长。他从柜子里拿出两张折叠好的纸张,一张是金奖奖章的复印件,另一张是全英文的证书复印件,原件被国家收走了。
获奖对于茶厂的每一个员工来说,都是一种荣耀。陈世红是重庆茶厂的老员工。她自豪地说,当年在车间工作的工人,身上总会粘上花香、茶香,每天下班后,走在大街上,别人一闻就知道,这是茶厂的员工。
阙成清说,那期间,重庆茶厂获奖不断,生产也达到顶峰,最高年产量达到2500吨,不仅国内热销,还出口到欧洲、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下坡
重庆沱茶腹背受敌
重庆茶厂和沱茶的黄金时代,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走下坡路。
阙成清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茶叶生产有所放宽,私营茶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抢食重庆沱茶的市场。到上世纪90年代,重庆茶厂受到了最为致命的重创:统购统销待遇被取消。
“优质茶叶原材料不再只供应茶厂,私营企业的竞争抬高了收购价,原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阙成清回忆说,当时重庆沱茶仍供不应求,原材料的紧缺给生产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福贵告诉记者,他是原重庆茶厂业务部经理,由于重庆沱茶一直走的是远销国内、外路线,本地人常常有钱难买,上世纪80年代末,具有茶叶产地优势的“下关”沱茶趁势进入,不断蚕食重庆市场。另一方面,欧盟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规定项目不断增多,严重阻碍了我国茶叶的对欧出口。
腹背受敌,重庆茶厂终于难以为继,2003年年底停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