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难题亟待突破
发布时间 2014-11-04 浏览 46195 次
修复工作也遇到瓶颈。民国时期的书刊、报纸等文献广泛采用工业造纸生产出的酸性纸,极易脆化,耐老化性能差,“简直一碰就掉下一块”,还没有唐代的经卷结实完整。林明解释说,古代经卷等文献所采用的纸张是通过古法手工造纸生产的,没有酸性物质,还因为添加了石灰而略呈碱性,因而不易酸化、更易于保存。此外,民国文献多为双面印刷,目前还没有找到真正成熟有效的修补方案。

  林明谈到一个令人深思的事件,国家图书馆上世纪60年代和2004年对其收藏的善本古籍进行过两次纸张酸性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纸张的酸化程度已经是过去几百年的总和。“这件事一是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二是文献生产者也有责任,应当先知先觉。”他很遗憾地称:“在美国,重要学术书籍被要求一律不得用酸性纸印刷而必须采用中性纸,而我们不仅没有这条行业约束,而且很多学术书籍装订极其简陋、糟糕。”出于这种前瞻性考虑,刚刚出版的《清代稿钞本》采用了中性纸印刷和精装订。 林明和李昭淳深有同感的一点是,对古籍文献原本的修复终究是“抢救性保护”,而眼下更迫切的是“预防性保护”,包括改善库房条件,推进数字化和整理出版再利用工作,减少翻阅行为对原册的进一步损伤,在读者中宣传“善待书籍”的观念等。

  古籍保护

  名词解释

  古籍最常见的损坏问题包括虫蛀、鼠啮、霉蚀、粘连、絮化、酸化、老化等。根据有关文件,从2007年8月到2008年7月底,在为期1年的工作时间内,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单位的主要任务除普查外,还包括修复珍贵古籍和改善古籍保存环境等方面。据有关专家介绍,古籍保护一般分为原本保护和再生保护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后者是对古籍进行影印、数字化或整理出版。

  古籍修复程序和工艺视具体的古籍损坏情况而决定,例如图中所示,此书材料为皮纸,虫蛀严重,破如渔网。修复书籍的基本程序包括:1、记录现状;2、制定修复方案;3、配纸及染色;4、修复;5、压平;6、折页;7、装订;8、记录完成情况后归库房。而对于发霉的古籍,则要增加清洗步骤。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