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不同于名人手札,后者属于较为特殊的类型,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书”的范畴,而是“稿”。既具有学术价值,又能补充一些资料,了解名流日常生活,属于书法收藏的范畴。手札一般很少生造,都是利用现成的照抄,因为重新编造,要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容易露出马脚。因为市场追捧较热,古籍难以征求,估价明显上升,高价更是屡屡出现。对于鉴定来说,和手札相同之处在于,首先要了解古纸的特征和性能,其实这对于书画鉴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相得益彰。现代纸张解释社会化大生产,量大质低,难以和古人媲美,古人用纸多为人工手做,纸寿千年,精美耐用,成为极佳载体,必须掌握各个时代纸质和制作工艺特点。凡是传世的真古纸,颜色为淡黄,无杂渍,较为光滑匀净,人工较厚者,一般较脆而易破裂,多斜纹,而伪造染色必成麦黄,气色板结失真,较为均匀,不自然,薄者易脆裂,且呈直纹,差别较为显著。
在了解材质之后,对于善本作伪的常见手法要了然于胸。一是伪改书名、著者以充罕世之书。市场流通强调物以稀为贵,奇货可居,故造假者会挖空心思将一些常见的书变成冷僻之名,对于这种典籍中没有记载的,尤其要冷静细心。二是关于古书牌记,牌记类似今天的出版社,有些如果标明了著名的牌记,则价值倍增。要注意的是,正因为牌记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善本价值,故而作伪者只要略加增删即可,须审慎鉴定,不能轻信。三是删改序跋,大多在古籍版本中关键之处,增加一些大名头人物的有关事迹,激发收藏者的兴趣,所以对于序跋中的人物、事件要进行考证,以免上当。四是版本杂凑,强行组合,有时甚至是将不同版本杂凑在一起,或者盖上一些大藏书家的印鉴,改头换面,令人防不胜防,对于收藏古籍版本,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要一看到一些所谓的“孤本”就喜不自禁,让造假者钻了空子,鲁鱼豕亥,误收囊中。
中国艺术市场的勃兴火爆,引来了众多的投资买家,但也会招来更多的不法之徒,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以致造假泛滥。古籍版本和书画作伪一样,古已有之,且呈地区分布,因为暴利惊人,故会铤而走险,亟待法制的规范,但收藏者加强防范是首务,尤其是针对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古籍善本,因为这些文字史料的传承,如果疏漏错讹,以讹传讹,危害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