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钧在清初时也称宜兴挂釉,是明清两代宜兴生产的一种带釉的紫砂壶陶,由于这类产品是仿宋代钧窑的色彩,与钧窑有某些相似之处,故称宜钧,以明代后期欧子明所烧制最为成功,也称欧窑器。宜钧以紫砂壶为胎,釉面带有乳浊感,釉色以天青、天蓝、灰蓝、云豆色为主,间有月白葡萄紫等,清代乾嘉时葛明祥、葛源祥继续生产宜钧。此洗为圆足底,足里内凹,虽无钤印,但从砂胎、釉彩、造型多方考虑,应为清末至民初时的产品。
二、梅花形格式洗
洗高4.5厘米,宽13厘米,足径7.5厘米,用段泥制成,胎 呈米黄色。洗的口沿做成梅花状。洗的内壁用S形隔墙将其分为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格池,通常把这种分为多个格池的洗子,称为格式洗。池内分别施挂一层开片白釉和绿釉。洗的外面一边镌刻“水国生香,宜兴泉石主人并刻”的铭文。
铭文字体优美,功底深厚,行草兼顾,言简意赅,具有陶刻大家气韵和风度。在紫砂壶界自古就有“陶依字贵,字随陶传”之说。陶因文增色,文为陶点睛,两者相得益彰,这就是紫砂壶陶的文化内涵。
洗的另一面刻一束盛开的菊花。菊花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四爱(右军爱鹅,陶潜爱菊,浩然爱梅,茂叔爱莲)之一,深受历代文人雅士们喜爱,是绘画的主要题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东晋大
诗人陶潜的名句,至今令人称颂。此洗底钤“云山福记”隶书阳文方印。“云山”是制陶者,“福记”是字号款。云山即吴纯耿(1916-1999年)字云山,号亨衡,宜兴蜀山西街人,幼随父吴桂生学艺,民国时为利用、立信、福记制陶,近代名艺人。镌铭者“泉石”即谈洪泉(1902-1976年),字伯章,艺名泉石,师从名陶刻家陈少亭,刀法讲究纯熟,技艺精湛,曾为邵金章、沈孝鹿、吴云根、顾景舟等名家作品刻铭。
三、紫砂壶胎调色盘
调色盘是为绘画调制色彩而备。笔者收藏三件调色盘,分别用宜兴砂中的紫泥、朱泥和段泥三种不同泥料制成。与其相对应的胎的颜色分别为紫色、红色、米黄色。它们均做成葵花口
形状,尺寸也大致相同,直径在13.5~14厘米、高在1.2~1.3厘米之间。但每个盘内格池的数量不同,其中有七格、九格、十格三种,每个格内均施一层开片的鱼子纹白釉。这几件调色盘虽无钤印,但从泥料釉彩及特点分析,应为民国时期的作品。
四、紫砂壶胎酱釉蓝花印泥小盒
印盒又称印池,是文房中必备之器,以盛印泥而得名。印盒的形式不一,以扁圆矮小者为常见,内盛印泥者甚平浅。宋代的官、哥、定均有烧制,明清至民国景德镇窑烧制亦广。与上述瓷质印盒相比,紫砂壶印盒起步要晚得多,出现于清代,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过明代传世印盒和有关资料介绍。此盒高3厘米,腹径8.5厘米,盒口径7厘米,足径5.1厘米,用老的段泥采用拉坯成型工艺制成,胎呈米黄色。印盒小巧精致,上盖上底之间合缝严密。印盒外部全身施满卷草纹,画工精细,图案美观大方,印池内施一层白色开片的鱼子纹釉。圈足底,足底内凹,底无钤印,但彩釉时代特征明显,这种用点彩浅深蓝釉描绘各种纹饰的方法,多为清晚期的作品。紫砂壶印盒十分稀少,极为难得,笔者经多年的寻觅,才得到这件器物,十分喜爱。
五、紫砂壶陶鸳鸯砚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属文房重器。深受文人青睐,自古就有“文人之有研(砚)、犹美人之有镜”之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这说明唐代
就有人藏砚了。唐代以前我国砚的材质多为陶砚、瓷砚,唐代开始生产澄泥砚,宋代以后才将端、歙、洮河、澄泥定为我国四大名砚。与上述这些古代名砚相比,紫砂壶砚起步更晚,传世作品甚少,多为清代以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