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鼎的《看山还看祖国山》的创作素材以大秦岭山水为蓝本。秦岭山脉是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被古代堪舆家尊为华夏龙脉;秦岭山脉也是中国保存完整的自然生态区,富有原生态的茂林佳树、珍禽异兽。古人说: “川蜀奇险,秦陇雄壮。 ”万鼎花费3个月时间完成的这件巨幅山水画以如椽大笔勾画出大秦岭龙盘虎踞、绵延千里的雄浑气势,兼有秦陇山水的雄壮和川蜀山水的奇险,既符合大秦岭的地域特色,又超越大秦岭的地域局限,经过画家匠心独运的艺术概括,画中秦岭山脉的原貌已经扩大、升华为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象,构图更为自由,境界更为开阔。整个画面结构单纯,基本上分成三组群峰、两条河流。这两条河流未必仅指渭河、汉江,也可以代表黄河、长江。三组群峰、两条河流与云雾烟岚横向迤逦展开,节奏起伏变化,气脉连贯,虚实相间。画家遵循“致广大,尽精微”的古训,作品既保持雄山秀水的宏大气势,也注意山石、树木等细节刻画,局部的精细又不流于琐碎,没有干扰整体的大气势。这与画家长期从事殿堂绘画创作、驾驭大画面的超强能力和丰富经验有关,避免了时下不少巨幅作品“大而空”或“满而碎”的弊病。
鲜丽厚重的蓝色调是万鼎的《看山还看祖国山》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他以前创作的大秦岭山水系列作品,通常是以泼墨为主、泼彩为辅,青绿斑斓,墨采腾发。而这件作品则是以泼彩为主、泼墨为辅,金碧丹青,辉映满幅。画面不仅结构单纯,而且色彩单纯,强化了大秦岭山水的地域特色,也强化了画家自己的情感个性。这幅泼彩泼墨的青绿山水以蓝色为主色调。画家认为蓝色沉静、深邃、幽远、神秘,是他心中的大秦岭特有的色调,也是他自己眷恋大秦岭的深挚情感的色调。他使用的蓝色不是石青而是钴蓝。在青蓝色系中,石青介于蓝与绿之间,颜色偏暖偏浅;钴蓝介于蔚蓝与深海蓝之间,颜色偏冷偏深。大面积钴蓝泼彩与淋漓的泼墨更容易调和,更显得浓丽沉艳。在何海霞的青绿山水中有时也曾使用丙烯颜料,万鼎更大胆地使用丙烯颜料。丙烯的青绿颜料比中国画的石青石绿透明流动,更能够与墨色融洽,不像石色那样生硬、浮跳,在油画布上也不易脱落。尽管万鼎使用丙烯颜料在油画布上作画,但绘制方法、画面结构和视觉效果都是中国画的,仍然保留着中国画传统的笔墨韵味,他的石法、树法、水法处处见笔,泼墨的黑色更加衬托出泼彩的钴蓝的鲜丽厚重,在天空云水的处理上大片留白,甚至用稀释透明的丙烯颜料在油画布上制造生宣纸上水墨氤氲的水痕墨迹。他也用红橙暖色渲染霞光映照的峰头,用金色线条勾勒山峰树木的轮廓。这幅青绿山水莽莽苍苍,郁郁葱葱,云蒸霞蔚,金碧辉煌,与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庄重典雅的建筑环境和装饰风格非常协调。
“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称赞越窑秘色青瓷的名句,用来形容万鼎的巨幅山水画《看山还看祖国山》也相当贴切。这幅泼彩泼墨的青绿山水呈现出堂堂中华泱泱大国的恢弘气派,浓缩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凝聚着画家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尤其是那种苍翠欲滴、鲜丽厚重的蓝色调,为人民大会堂增添了一道赏心悦目的光彩。(节选)
著名评论家孙克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美术评论家)
有机会看到山水画家万鼎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大会议厅所做巨幅山水画《看山还看祖国山》 ,深感震撼,宏阔的气象,深邃的意境,精湛的技艺,确乎是引人入胜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关怀下,古老的中国画焕发青春活力,其艺术功能及社会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傅抱石、关山月二位创作的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 ,以及许多著名画家的精心之作高悬在人民大会堂的过厅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会议厅里,如同当代名家作品陈列展览。那时我有机会参加甘肃厅的装潢工作超过半年,得以饱览大师们的杰作。如今大师们多已作古,除《江山如此多娇》外,他们的大作很多都被当代名家的新作替换。古人讲“江山代有才人出” ,看了陕西画家万鼎的山水画巨制《看山还看祖国山》 ,不禁深深地感到振奋:毕竟有人能够无愧繁荣兴盛的时代,也无愧师辈们的教导和期待,终于创作出可以代表这个时代水准的精品杰作。
《看山还看祖国山》幅面巨大,高2米17,宽17米。画面以秦岭山川为素材基础,综合概括祖国西部河山雄阔浑茫、关山万仞的气象,画出古人未曾描绘过的景象。万鼎这件作品犹如一件工程,从酝酿、构思,到确定图稿制作,包括作画的材质工具,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过程。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以来一直是全国人民崇仰的殿堂,宏大的厅堂体现了十三亿人民泱泱大国的气派,其壁上的绘画无疑应当与之匹配。同样,这些绘画更强烈地折射出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历史悠久,遗产丰厚。无可讳言的是,自唐宋以来,文化中心自关中洛阳至黄河中游的汴京,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书画名家辈出。文人山水成为山水画正宗。直到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的格局仍然不是很大,因为限于财力、交通等客观因素,处于西北、西南大部地区的崇山峻岭、荒原大漠,更是画家的足迹难以到达之地,所以古人的山水画在意象格局方面,难免有其局限性。
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前辈画家深入生活,注重写生,令山水画境界大为改观,北京的以李可染为代表;南京的傅抱石代表的金陵画派;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山水;陆俨少代表的传统风格;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代表的长安画派等等,都做出了极大的创造性的贡献。其中尤其是长安派画家在山水画的宏大境界方面,探索最多。赵望云、石鲁笔下的西北山川发古人所未发,何海霞尤其能画大山大水,晚年在北京创作了许多件超大尺寸的青绿、金碧山水,装点首都重要的厅堂,泼墨泼彩,痛快淋漓,气势宏大。泼墨之法由来已久,黄宾虹老人总结“五笔”法“七墨”法,其中即有“泼墨”一种,源自“唐代王洽,泼墨成画”“每欲作画必沉酣之后,解衣盘礴,先以墨泼幛上,因其形似,或为山石,或为林泉,自然天成,不见墨污之迹,盖能脱出笔墨畦径,自成一种意度” 。至于泼彩,道理自然和泼墨一样。话虽如此说,毕竟时代不同了,王洽的泼墨如何我们是看不到了,就是何海霞的老师张大千的泼彩画法结合其程式笔法形成的空灵飘逸风格,仍然未脱传统文人山水的藩篱,而何海霞的境界也就扩大的多。到了万鼎的这件作品,又从深沉浑厚中不乏灵动,在抽象和具象之间给予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应该说这是画家万鼎沿着大师们的足迹迈出了自己的一步。
万鼎的《看山还看祖国山》 ,从主题立意到构思绘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从题目来讲,就突出了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件作品不是具体指称某座名山,而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画家又以熟悉的秦岭山系景观为基础,创造了莽莽苍苍、横视千里,浑厚华滋,生气蓬勃,气象宏大,同时又有生动具象和画家艺术个性的作品。整件作品在泼墨泼彩的统一节奏下,又十分生动地描绘了瀑布溪流、山间居屋,尤其突出的是画面中部滔滔汩汩的江水和岩间迎风挺立的劲松,令画面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完全没有程式概念以及常见的装饰味的痕迹。应该讲,如此安排远观进取,造成宏观与微观的交融,从我个人以观赏者角度体会,站在此画前感到既气势撼人又赏心悦目,的确是一次兴奋的审美体验。
衷心祝贺万鼎艺术上的成功。 (节选)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尚辉(美术评论家、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意味着文化艺术的复兴,这可以在当代一些典范性的文艺作品里获得印证。新近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落壁的由万鼎绘制的中国画《看山还看祖国山》,既是这样一幅以表现日出东方的山水意象来象征祖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的山水画卷,也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立足传统、走向现代的黄钟大吕之作。
这幅山水巨作以纵217 cm、横1700 cm的长卷,描绘了祖国重峦叠翠、峡江烟云、气象万千的锦绣河山。画面并不以某个特定自然山川的形质来指明具体的江川,而是以祖国千山万水的意象,来象征崇山峻岭、江川奔流的华夏大地。画面首先以日出东方作为画面境界的统领,长卷色调也由此呈现出冷暖色调的对比与变幻,从而赋予画面以朝晖长空、大地复苏、生机无限的美妙境界。富有意味的是,该作并没有像《江山如此多娇》那样直接画出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而是通过画幅左侧紫气东来的万道霞光、沐浴朝晖的万里碧空来暗示喷薄而出的太阳,这就像一首山河颂交响乐前奏出晨光熹微、万物甦醒的序曲。
画面主体无疑是祖国山重水复的大好河山,画家为了在此幅长卷中描绘出祖国万里江山的雄伟气势,而将连绵不绝的山川分为三组。第一组为画幅最左侧的群峰,从长卷左上方已映满朝霞的峰峦起,斜势向下,止于一条大江从叠嶂中穿行而出、涌现画幅的底边,由此自然隔开这组群峰与对岸山脉。这一组主要描绘朝日东升,身披霞光的壮丽河山从重峦叠翠到金朱辉映,而且,沐浴朝晖的流云将此组远山分为三条支脉,并最终汇聚于近前江川奔涌的大峡谷,显得层次丰富、富有变化。第二组是占据画面中间部位的高山雄峰,从前组末端的一条大江开始,位于画面左上端的远峰既形成画幅山体的最高处,也让烟云从此峰巅和画幅顶端所形成的缝隙间流涌而下,并自然切出画面右侧最后一组山脉。此组雄峰巉壁,以巍峨耸立之势而显现出整个长卷雄伟壮阔的体魄,密实的峰巅撑起了画幅纵向的高度,成为整个长卷最为沉稳厚实的依托。第三组实是以左侧流云切出的山脉和画幅右侧东去的大江形成V字结构,相较于中段下沉式的主峰脉,第三组群峰以中远景的山峦逶迤和江水远流而将画面推向远方,烟锁江峡,雾笼要津,飘渺离合,更给人以无限遐思。
如果说,这幅山水长卷通过三组起伏跌宕的叠嶂峡江,分别奏响了“满天朝霞” 、 “重峦叠翠”和“大江东去”这三个乐章,那么,流云和江川则是将这些巨岩深壑穿缀在一体并形成峰峦起伏、山脉逶迤的灵魂。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审美境界,也是画家以此构织出宽阔幽远、气象万千的绘制方法。也即,画面虽画了三组群峰,但通过播烟布云、构江置流,形成了远远大于画面内容的宏大境界。显然,相对于画面中那些具体的峰峦山石,流云飞瀑、漫烟淡云都只是一种虚写,但这种“虚”的运用,却巧妙地让那些静若处子的群峰飘动起来。其实,这幅长卷的妙处,也便在于画家如何知白守翠。甚至于画面所有的巨岩深壑、巍峦峨峰,都被这种可生万物的云气包蕴着、裹挟着,惟其如此,才表现出一种气壮山河、包孕万物的升腾之力。虚实相生,也往往被画家随意点化。相比于长卷满纸烟云的虚写,叠嶂的峰峦就是实写;但相比于峰巅山脚那些细勾密皴的实写,山脊峦背上泼化的石青与石绿,则变为虚写。显然,不论是以烟云之虚来烘托山石之实,还是以叠翠之色来映衬峭壁之皴,虚实的相互转化都在此卷里造就了处处生机。
此作是继《江山如此多娇》 《黄河,母亲河》之后在人民大会堂落壁的又一幅山水巨幛。与前者不同的是,此作以传统青绿山水画法绘就。画面既以水墨为基,又施以金碧青绿,色彩既富丽庄重,也清雅飘逸。富丽庄重者,在于沐浴朝晖的群峰众峦以朱砂、赤金勾填,在于山阴麓背以石青、石绿泼绘,集金碧之堂皇、青绿之庄穆于一体;清雅飘逸者,在于画幅始终以水墨勾皴点染铺底,不论如何勾金、如何泼彩,都不失水墨之玄妙、勾写之灵动,尤其是烟云的泼墨、山麓的积翠和整幅画面墨彩的率性挥洒随意渗化,都显示了中国画运笔使墨赋彩的独特魅力。
作品在意写与工笔、水墨与色彩、灵巧与厚实之间达到了审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富有画家艺术个性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实际上,作者万鼎是继何海霞之后擅长金碧山水的当代大家。此作不仅显示了画家继承乃师青绿山水的风范,而且,其气象胸襟、厚重浑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中国山水画多年的万鼎,深知色彩与时空对于现代审美经验表达的重要,因而,此卷在用丙烯绘制厅堂山水的材料运用、时空表现等方面实有许多突破和创造。长年生活于陕南秦岭的万鼎,最熟悉的是那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大秦岭的苍茫幽远,因而,他画此卷《看山还看祖国山》,实际是以大秦岭的崇山峻岭、流泉飞瀑为胸中粉本。不过,他画的此卷又不局限于大秦岭的山川地貌,而是将在大秦岭长期积养的浩然之气吐纳于画面,学养、修为和胸襟才最终决定了此作恢宏的气象、壮丽的华彩。在某种意义上,万鼎所描绘的又绝不是他个人看山览胜的审美经验,而是他为我们这个崛起了的中华民族,谱写的一曲彩墨淋漓、荡气回肠的祖国颂。(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