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嘿艺术网不实言论的声明》,反驳称合作协议约定哈嘿全权负责借展、运输、接收、撤展工作,是哈嘿没有履行展品撤回义务。在双方的互相指责下,艺术家陈欣的3件参展作品至今仍是不知所踪,陈欣曾去艺术季的举办地三亚找过,也向主办方三亚华宇集团问询过,但均没有得到作品的下落。8月12日,哈嘿艺术网又在微博上公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对《哈嘿起诉王军侵犯名誉权》的诉讼已经于8月11日正式立案。” 但在王军等艺术家的维权活动发起后,有数位艺术家被拖欠的画款已获结清,退出艺术家维权名单,其他维权的艺术家正在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邹荃是此次维权艺术家之一,她2013年从欧洲回国发展,受邀在哈嘿艺术网注册。后来在卖画时她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她的一些作品被0元起拍,而并不是按照她之前定好的价格,她觉得自己的作品被强行地贱卖了。同时她还质疑哈嘿艺术网存在“假拍”,“在我强烈投诉时,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觉得价格低,他们可以自己拍下来,我只需付佣金给他们就可以了。”实际上,0元起拍、秒杀等低价营销在目前国内艺术品电商中并不鲜见。截至2013年底,含拍卖公司线上业务的中国艺术品电商不低于2000家,从老牌艺术机构到传媒出版、商业零售等各路投资者都试图从艺术电商中分一杯羹,淘宝拍卖会、苏宁易购、国之美在线等纷纷上马艺术品交易,可见行业竞争是剑拔弩张。商业模式反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称,一些艺术家也面临巨大压力,同电商签约的艺术家可能正好处于拍卖公司和画廊的盲点,他们年轻并没有什么名气,艺术创作也还不成熟,甚至是刚刚大学毕业,但他们也想要推广,需要生存,而电商则要争取更多低价的艺术品,所以共同的需求让双方走在一起了。据悉,有50多位艺术家涉及哈嘿艺术网的欠款欠画纠纷,事件涉及到的大多数艺术家都生活得并不好,其中不少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或者是年轻的艺术家。而在艺术圈从业多年的在3画廊负责人季晓枫看来,低价营销恰恰跟艺术品交易规律是相反的方向。“电商完全搞错了逻辑,买艺术品的人都希望买到的是值得的作品而不是便宜的作品。在艺术品交易中,买方参与度是最高的,买方对于一件作品的了解,不亚于机构或者画廊老板,大家对作品的信息是对称的而不是不对称,所以用0元起拍等手段实际上不会吸引到真正的买家。”除此之外,国内另外一家知名的艺术品电商“赵涌在线”的创始人赵涌总结了三大难题:“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图片与实物有差距;第二,用户会比较担心在物流过程中破损或者遗失;第三,客比较敏感的是在出价过程当中,出示价格是否是安全,是否被顶价或者作弊。”他认为艺术品物流和存储条件跟不上是艺术品电商面临的最大问题。据了解,国内几大物流公司均不对艺术品报价运输,专业的艺术品物流运输费用则如同天价。在技术和物流上的落后,也制约了中国整个互联网艺术生态的发展。对此季晓枫则认为更应反思商业模式。“总是想模仿别人的模式,照搬过来或者做点改头换面,遇到问题就会很被动。”他认为创造力是国内艺术品电商需要突破的一个最大难题。比如说艺术品电商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几个人想过,又该如何解决根本问题寻求商业模式突破,是这个行业的一个很大弱点。“电商动辄签约几千、上万名艺术家就是一个笑话,因为代理一个艺术家就必须要对作品市场推广进行非常大量的工作,我们画廊做了8年签约七八个艺术家,我觉得人力还是不够。”他认为电商不能去挖掘每个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只是把图片放在网站上来卖,这种指导思想是导致艺术品电商经营困境的一个根源。但也不能说全面否定艺术品互联网交易模式,互联网的功能就在于用有限的资源能够整合全世界范围内相关资源,艺术市场上的运作者比如说美术馆、艺术院校、画廊、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等等是一套系统资源。通过大量工作把这些资源有效整合利用起来,让买画的人能够提高信息参与度,充分识别作品的价值,季晓枫觉得这样的互联网交易平台还是值得一做,在未来新型的电商整合巨头出现之前,它能够发展多快还需要耐心。来源:《新楚商》11月刊作者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