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的时代与真伪鉴定方法,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造像特征,要从造像的材质、造型、面目、服饰、姿态以及刻工、文字、石刻造像的著录,流传经过等综合考察。一般来说六朝和隋唐时代的石造像,其设计独具匠心,人物比例得当,形象生动活泼,刀法娴熟,做工精细。而民国以来的仿造 者往往只取其形,不得其神韵,其刀法粗劣,面目和衣纹雕凿得不细至,显得笨拙,缺乏灵气。另外,早期石造像流传至今,则有侵蚀,文字模糊或有风化现象,这些均为自然所为而非人工所能及。
石佛头作为文物和古代艺术品具有重要的收藏、研究和欣赏价值。北魏及隋唐的佛头真品,制作虽精,但手法简洁明快。神情恬静敦厚,冷峻含蓄,而又具有慈祥的会心式的微笑,其面目的造型是清秀而略丰满;明清佛头造型显得庸俗。其近现代仿制品,缺乏庄雅深沉的内在力。因此,鉴别真假石佛头重点观察其刻工及面目、头饰等;另外,石佛头大都是盗寄存割的,其鼻子或其他有棱角之处一般有摔碰遗留的痕迹。
石刻造像的作伪,或用硫酸刷于石上使其表面蚀去一层,并使风吹雨淋变旧;或在其表面涂上白矾和黄土的混合物,使呈一层锈色;或将其投入大烟加白矾的水中煮沸,使其表面产生锈色;或将其投入藤黄加白矾的水中煮沸,使表面产生解色;或用火熏使其变旧等,其鉴定方法是:用碱加开水洗刷石刻造像表面,看其外表锈色是否脱落。若容易脱落者,则是伪锈;真品的锈不易脱落,尤其是邫筋锈,锈色发白,形状像树根,不易伪作。新作伪品在线条及棱角之处有明显的新刻刀痕。
铜造像的真伪鉴定还要注意研究其铜质和锈色。六朝及隋唐的铜造像,其用铜较为纯正,仿制品铜中常有杂质,仿品大显得粗笨、缺乏真品的精巧之气,而且大多数表面颜色发乌。从锈色上观察,仪器的作锈是薄薄的一层黑色或绿色的锈斑包着棱角分明的铜像,透过锈色可看到佛像是新作的。鎏金的造像因成本太高,目前仿制太少。早期鎏金佛像因年代久远,一般都存在一些磨蚀的地方,而不会像新制作的“贼亮”。另外,铜造像的仿品一般有焊接的痕迹,面目及衣纹模糊不清等特点。
宗教是精神寄托,佛教造像则是这种寄托的载体,其在文物艺术品市场有着极稳定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东方石刻造像在国际文物市场日益被看好,价格暴涨,致使全国田野石刻文物特别是石佛头被盗割案急剧上升。1997年4月,国家文物局颁发了《关于加强田野石刻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加强石刻文物的保护,打击盗窃犯罪,佛教造像文物艺术品有着广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