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期青花瓷制瓷工艺与技法创新
发布时间 2014-12-16 浏览 60514 次
大,每座容烧小器千余件,用柴八九十杠,多者不过百杠。” 青窑是烧成质量较高的瓷窑,可以看出,嘉靖时期不同质量大小的瓷器是在不同形制的瓷窑中烧成。同样是青窑,官窑与民窑在瓷窑形制上有很大区别:官窑“制员而狭”,民窑则“制长阔大”。民窑的产量是官窑的三倍有余,但在烧成质量上,民窑不及官窑:“官窑烧造者,重器一色,前以空匣障火。官窑之器淳,民窑之器杂,制由异也(形制不同)。官窑砌欲固,涂欲密,使火气全而陶气易熟,不至松薜。……” 明末,瓷器烧造的瓷窑基本上不存在官窑与民窑形制上的差别了,取而代之的是根据瓷器大小、精粗、用途的不同而进行结构、大小不同瓷窑的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崇祯时期,有专门烧造价值并不太高的陶器的缸窑和瓶窑:“凡缸窑不平于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从《天工开物》的插图可以看出,这种缸窑和瓶窑基本上是龙窑的一种变体;当时烧造价值较高瓷器的是另一种瓷窑,从形制上看,这种窑与清初蛋形窑非常接近了。唐英《陶治图说》记载了清初瓷窑的形制:“长圆如覆瓮,崇广并丈许,深倍之。上覆瓦如屋,曰窑棚。烟突立其后,崇二丈余,在窑棚外。”。蛋形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最辉煌时期的产物。“这种瓷窑的应运而生有其历史和技术渊源,它独特的结构和高效的热工技术不仅在我国陶瓷技术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欧洲早期陶瓷炉窑的设计也产生过影响。”可以说,明末清初高质量青花瓷的烧成是与这种结构独特,具有高效热工技术瓷窑的出现分不开的,由于它的杰出性能,这种瓷窑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初,并被称为“景德镇窑”。瓷窑的结砌,在明末清初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能,这种分工的细化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窑业技术的高度发达。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记载清初有魏氏一族精于是造窑:“而窑之高、异、阔、狭,大小、浅深。暨夫火堂、火栈、火眼、火尾之规制,种种不一,精其工而供其役者,为景镇魏氏专其业,而得其佳,元明以来无异也。……他族无与也。” 装烧方法的进步景德镇历代瓷窑的装烧方法也是一个渐进改进的过程。经历了五代支钉迭烧、宋初的装匣仰烧、宋代中期的装匣支圈覆烧、宋代后期支圈代匣覆烧、元代装匣迭烧和仰烧,到元以后,装匣仰烧的工艺逐渐改善,其装烧工艺能使器皿达到除底足边沿无釉外全部满釉,其方法是用瓷质垫饼来隔离器物和匣钵,这样一方面不会污染器足,另一方面还能避免由于器足与匣钵随烧成温度的提高两者膨胀系数不同而变形。由于这种工艺的先进性,它一直沿用到现在。除用垫饼隔离外,景德镇民窑青花中也系用细砂来间隔,由于采用这种方法在坯体成型

施釉后足端的釉被擦得很干净,故底足极少有沾砂现象,即使有,也极其细微。与同时期模仿景德镇而沾砂普遍的漳州窑青花瓷相比,景德镇青花的装烧工艺无疑是极其精细而讲究的。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明末景德镇窑的装烧方法:“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开工开物》里记载的装烧方法就是元代以后形成的垫饼和细砂装匣仰烧的方法,从传世实物上看,明末清初过渡期的高质量青花瓷的底足处理是极其精细而讲究的,偶见极其细微的粘沙现象,这种高质量的工艺特征是与装烧工艺的改进不无关系的。 六、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明末清初,由于政府势力与财力的衰退,御窑厂的衰落,政府对民营瓷为控制日益松驰,民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加之商品经济发达,隆庆以来海禁开放,民窑更得到国内外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刺激,其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万历后期,景德镇已成为一个因制瓷而繁荣的手工业城市,民营瓷业异常发达。嘉靖时,“浮梁景德镇民以陶为业,聚佣至万余人” ,至万历时,这个数字翻了几倍,“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 ,以至当时景德镇是“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令人夜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在当时全国各大传统窑场日趋衰落的情况下,景德镇制瓷业可谓一枝独秀,“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 ,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制瓷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制瓷艺人,产品行销国内外。清初沈嘉徵《窑民行》诗云:“景德产佳瓷,产品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当年之盛况,可见一斑。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制瓷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也就成为必然;同时由于制瓷技术的进步,市场对高质量瓷器的需求,陶瓷制作的生产工序也日趋繁复而精细。文献记载嘉靖时期,窑制各有分工,官民俱同,烧不同品种瓷器有不同类型的瓷窑: “陶官窑五十八座,除缸窑三十余座烧鱼缸处,内有青窑,系烧小器;有色窑造颜色,制员而狭……,民间青窑约二十余座,制长阔大,每座容烧小器具千余件……” 清代朱琰《陶说》与蓝浦《景德镇陶录》对明代晚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制与分工均有更为具体详细的记载: “旧制,窑有六……作有二十三……”,“为窑式六,曰青窑,曰龙缸窑,曰风火窑,曰色窑(烧炼颜色者),曰火监 火黄 窑(窑制大小不一,厂坯上釉用火火监 烘有漏釉者,再上釉入窑烧),曰匣窑(厂匣皆先空烧,再装坯烧)”。“为陶务作二十有三,曰大器作,曰小器作,曰仿古作,曰雕镶作,曰印作,曰画作,曰创新作,曰锥龙作,曰写字作,曰色彩作,曰漆作,曰匣作,曰染作,曰泥水作,曰大木作,曰小木作,曰船作,曰铁作,曰竹作,曰索用,曰桶作,曰东碓作,曰西碓作,” 可见,嘉清以来御窑厂除窑有专烧之外,厂内的分工也已经非常细致。与官窑技术不相上下的民窑其分工也越来越专业、工艺也日趋繁复,宋应星《天工开物》较为祥细列举了晚明崇祯民窑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计有舂土、澄泥、造坯,汶水、过利、打圈、字画、喷水、过锈、装匣、满窑、烘烧等各道工序,并感叹:“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 清初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宫廷对瓷器生产工艺十分重视,为了更为科学地总结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首次以政府的力量将陶瓷生产工艺流程绘图配文,是为《陶冶图编次》。乾隆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唐英《遵旨编写陶治图说呈览折》:“……乾隆八年四月初八日,由内廷交出《陶冶图》二十张,奉旨:‘着将此图交与唐英,按每张图上所画系何技业,详细写来,话要文些。其每篇字数要均匀,或多十数字,或少十数字亦可。其取土之山与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