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诗云:“景德产佳瓷,产品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当年之盛况,可见一斑。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制瓷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也就成为必然;同时由于制瓷技术的进步,市场对高质量瓷器的需求,陶瓷制作的生产工序也日趋繁复而精细。文献记载嘉靖时期,窑制各有分工,官民俱同,烧不同品种瓷器有不同类型的瓷窑: “陶官窑五十八座,除缸窑三十余座烧鱼缸处,内有青窑,系烧小器;有色窑造颜色,制员而狭……,民间青窑约二十余座,制长阔大,每座容烧小器具千余件……” 清代朱琰《陶说》与蓝浦《景德镇陶录》对明代晚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制与分工均有更为具体详细的记载: “旧制,窑有六……作有二十三……”,“为窑式六,曰青窑,曰龙缸窑,曰风火窑,曰色窑(烧炼颜色者),曰火监 火黄 窑(窑制大小不一,厂坯上釉用火火监 烘有漏釉者,再上釉入窑烧),曰匣窑(厂匣皆先空烧,再装坯烧)”。“为陶务作二十有三,曰大器作,曰小器作,曰仿古作,曰雕镶作,曰印作,曰画作,曰创新作,曰锥龙作,曰写字作,曰色彩作,曰漆作,曰匣作,曰染作,曰泥水作,曰大木作,曰小木作,曰船作,曰铁作,曰竹作,曰索用,曰桶作,曰东碓作,曰西碓作,” 可见,嘉清以来御窑厂除窑有专烧之外,厂内的分工也已经非常细致。与官窑技术不相上下的民窑其分工也越来越专业、工艺也日趋繁复,宋应星《天工开物》较为祥细列举了晚明崇祯民窑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计有舂土、澄泥、造坯,汶水、过利、打圈、字画、喷水、过锈、装匣、满窑、烘烧等各道工序,并感叹:“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 清初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宫廷对瓷器生产工艺十分重视,为了更为科学地总结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首次以政府的力量将陶瓷生产工艺流程绘图配文,是为《陶冶图编次》。乾隆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唐英《遵旨编写陶治图说呈览折》:“……乾隆八年四月初八日,由内廷交出《陶冶图》二十张,奉旨:‘着将此图交与唐英,按每张图上所画系何技业,详细写来,话要文些。其每篇字数要均匀,或多十数字,或少十数字亦可。其取土之山与夫